重庆农业系列改革引发沧桑巨变
金秋时节,在广袤的巴渝大地上,禾稼遍野,果蔬满园,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气息。
这是一片孕育希望的土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一部波澜壮阔的农村发展史诗在巴渝大地不断上演:农业合作化、包产到户、取消农业税、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
60年沧桑巨变,重庆农业从步履蹒跚到插翅腾飞,农村从凋敝落后到繁荣昌盛,农民从食不果腹到丰衣足食。
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从400万吨到1100万吨
时下,水稻收获已近尾声。开县中和镇当阳村种粮大户付征永种的500多亩水稻,亩产高达700多公斤。
今年,我市水稻前期遭遇低温寡照天气,中后期又逢害虫大爆发。但是,稻谷总产仍然不减,全年粮食产量1150万吨的目标已成囊中之物。
然而,把历史的指针回拨60年,粮食问题曾经是重庆人民心里的痛。
今年65岁的刘朝武是武隆县原白果乡继光村村民。在他的孩童时代,一家人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新中国成立以后,生活逐渐改善,但粮食仍然不够吃,只能靠“红苕土豆当顿”。
1949年,重庆粮食总产量仅400万吨,到“一五”末,上升到500万吨。受“大跃进”、“文革”影响,粮食生产曲折滞进,经过了整整20年,到1975年粮食总产才达到600万吨。
1978年,重庆粮食总产达800万吨。然而,由于人口同步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仍未达口粮安全线。
真正的变化从1978年开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逐步推开,杂交水稻也在大面积推广。在双重作用下,不到10年时间,我市粮食总产提升到1000万吨。粮食增幅首次超过了人口增速,人均口粮由300公斤提升到350公斤,困扰全市发展的粮食难题终于解决,饥饿的阴影化为历史云烟。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从1997年到2007年,重庆粮食生产连续10年稳定在1100万吨左右。“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2008年,粮食空前丰收,达到1153.2万吨,单产创历史新高,总产居直辖以来第二。
刘朝武感慨地说:“现在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当年的,每天鸡鸭鱼肉换着样地吃,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我真是享福了!”
土地的“分分合合”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语,同样适合重庆60年来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
回望历史,60年来,我市农村改革首先从调整农村经营体制开始,围绕着“土地”打转。
新国成立后,我市通过土地改革,把集中在地主手里的土地分给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普遍推行人民公社,把分给农民的土地收归集体所有。然而,“生产一窝蜂、分配讲平均、吃粮靠返销”的大集体生产难以调动农民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庆农民和着改革开放的节拍,出现了多年看不到的生产热潮。
包产到户在基层得到率先探索。1979年3月春耕前一个晚上,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原长寿县葛兰区葛兰乡八一大队十三生产队50多名社员冒着坐牢的风险,在全市率先放弃大集体生产,在“包产到户”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社员王培清承包了5亩多地之后,当年就还清了历年欠下的300斤粮食。
1980年,在时任葛兰区区委书记徐明虎的推动下,葛兰区80%的旱地“包产到户”,所有的水田责任到人,当年亩均增产200斤以上。随后,“包产到户”在全市迅速推开,这种新型的生产经营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最终上升为农村的基本制度。
今天,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再次轮回。只不过,今日之“合”,已不同以往。
2007年底,葛兰镇黄家坝、盐井、冯庄三个村上万亩耕地集中流转给恒河果业公司,统一栽种柑橘,当地几十位农民成为了集体生产的“农场工人”。
农民单家独户的生产再次联合起来,土地流转风起云涌,正逐步向种植、养殖能手集中,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规模经营。
到2008年底,全市流转土地近500万亩,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55万亩,规模集中度从1997年的1.22%提高到18.04%。
惠农政策滋养民生
2005年,我市全面取消农业税,成为西部首个免征所有农业税及附加的省市,当年为2400万农民直接减负5.89亿元。
存在了上千年的“皇粮国税”,从此只能在史籍中寻觅。
从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6年出台6个中央1号文件,我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扶贫阳光驱走了贫困阴影,直辖十年,366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去年又有12万人脱贫,一场“整村推进、千村脱贫”攻坚战正在打响。
与此同时,700多万农民工“洗脚上田”,浩浩荡荡奔向广州、上海、北京、新疆,打拼致富梦想。
改革开放30年,重庆农民收入增长28倍;直辖12年来,更迈开了强劲的增收步伐。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6元,比上年增长17.6%。
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一项项好政策让人目不暇接;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惠农政策体系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60年来,重庆农业在求索中奋进,在开拓中创新,让广袤的巴渝原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铸造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展望未来,重庆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重庆农民将迎来一个富裕文明的崭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