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甘肃农业60年成就辉煌

发布时间:2009-09-30

  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韩临广在甘肃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说,经过60年的改革发展,甘肃省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中国经济网记者从新闻发布会获悉,甘肃省用了40年的时间解决了长期困扰全省的吃饭问题,用了20年的时间实现了总体小康,目前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的历史性跨越。主要农产品全面大幅增产,实现了粮食自给,果菜外调,特产出口。200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888.5万吨,是1949年的4.3倍;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38公斤,是1949年的1.6倍。油料、棉花、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肉类总产、禽蛋产量、鲜奶产量达到92.5万吨、15.3万吨、36.5万吨,人均肉、蛋、奶的占有量分别达到35.2公斤、5.8公斤、13.9公斤;大牲畜、猪、羊存栏分别达到557.3万头、578.6万头、1648万只,分别是1949年的2.29倍、6.78倍、3.96倍。2008年,甘肃省销往省外的马铃薯、高原夏菜、果品、牛羊肉、小杂粮等农产品达到1160万吨。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农产品不仅数量越来越充足,而且品种越来越丰富。在110多种农副产品中,供过于求的占一半左右,供求平衡的约占40%。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和历史性的成就。

  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由对抗性结构向适应性结构的历史性跨越。顺应经济规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省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由1949年的75.3:3.47:21.2调整为2008年的73.5:3.1:23.4;顺应市场规律,调整种植结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比重由91.5:8.5调整为69.3:30.7,经济作物的比重提高了22.2个百分点;顺应自然规律,调整夏秋粮结构,夏秋比例由53.6:46.4调整为43:57,秋粮比重提高了10.6个百分点。全省农业突破了以粮为主的格局,粮、经、饲“三元”结构基本形成,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结构优化带动了产业升级。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甘肃省坚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色优势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特种养殖不断兴起。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啤酒大麦、酿酒葡萄、高原夏菜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发展到2600多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接近50%。瓜菜花卉制种、食用百合、花椒、油橄榄、羊羔肉、山羊绒、白牦牛、鲑鳟鱼等10多个地方性特色产品市场份额居全国前五位。

  三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积极变革,初步实现由单纯的种养业向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各地兴办龙头,建设基地,带动农户,积极推进农企上市、订单生产、网上销售和品牌营销,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无到有,步伐加快,农业经营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715家,带动农户180万户;全省已建成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79个,农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200万吨,实际加工量800多万吨,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6%。全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55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专业协会稳步发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758个,农民会员65.22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119.5万户,农业开始进入新的合作化时代。2008年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额接近3亿美元,其中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五大地道药材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

  四是农业科技取得重大进步,初步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着力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转化应用,加快了品种更新和产品换代,推动了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明显提升,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和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转化,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实施了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着力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良种化程度,主要农作物品种得以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牛、羊、猪、鸡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64%、67%、87.6%和92.3%。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免费打针,强制免疫,有效降低了畜禽病死率。集成推广了旱作全膜双垄沟播、粮饲兼用玉米综合开发利用、双低油菜标准化栽培、日光温室反季节瓜菜生产和畜禽规模化养殖等综合配套技术,积极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配合饲料、苹果套袋、节水灌溉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推广了组培快繁、太空育种、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和自动化控制、农业专家系统等现代技术,兴建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进了农机跨区作业和科技进村入户,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8%。甘肃省在小麦抗锈品种选育、马铃薯育种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兽医生物、草原生态、冷水鱼养殖等方面的技术代表国家水平。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证工程和“阳光工程”,培训了一大批青年农民科技带头人,促进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和转移就业。

  五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正在由靠天吃饭向可控农业方向迈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逐步增强。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04万亩,是1952年的3.28倍,集雨节灌面积发展到600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机总动力达到1686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由1949年的不到100台,发展到2008年的3.8万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近30%。全省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1759万亩,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顺利实施,建设草原围栏7525万亩,改良草原面积达到5317万亩,草地生态环境开始出现区域性良性演替的态势。2003年以来大规模开展农村沼气建设,累计建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45万户,使140多万农民受益。全省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设施种植面积发展到108万亩,养殖小区达到2050个,舍饲圈养畜禽规模3500万只,小区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亮点。

  六是农业形态和功能明显拓展,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迈进。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网络农业、精准农业、可控农业、生物质产业等农业形态应运而生。设施农业不断兴起,现代农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业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等传统基本功能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日益凸现。全省各地先后建成了一批农业科技观光园、农业生态园,休闲垂钓渔业得到快速发展。

  七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了由主要依靠农业增产增收向收入来源多元化的重大转变。1949年—1979年的30年中,甘肃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55.3元增加到111.6元。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24元,是1949年的49.3倍。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农民进城打工数量大幅度增加,兼业化特征日趋明显,农民收入增长的来源日趋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农业、畜牧养殖和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三大亮点。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举,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和畜牧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产提价转向主要靠提质增效、扩大就业。部分农民进入资本市场,参与资本运作,有了财产性收入。目前,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农民增收的协调性逐步增强,纯农户和种粮农民收入增速加快。

  八是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重大转变。农民住钢筋、混泥土结构的住房占10%,住砖木和砖土木结构的住房占78%。每百户居民拥有彩色电视机93台、洗衣机45台、摩托车48辆。乡、村通车率分别达到100%和92%,农村通电、通电话、通自来水的农户分别占总农户的98.9%、48%和48.2%,大部分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现在,全省各地农民正在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迈进。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