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黑龙江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将再减10%

发布时间:2010-05-09

    受国际豆价略升及春播延迟影响,今年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下降的趋势或得以缓解,但产业基本面仍不容乐观。

 近年来,在大豆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农民 种植效益下滑,一些油脂加工企业倒闭。大豆产业何去何从,关系着这个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利益。

  4月30日,始于去年12月1日的本轮国家大豆收储落下帷幕。“蛰伏”一冬的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纷纷随行就市挂出自己的收购价格,企业收购价每斤普遍降了7分钱左右,加之国际大豆价格近来小幅上扬企稳,之前豆企大面积停工的状况有所好转,约有半数企业又动了起来。

  坏天气也成了利好消息。由于春播延迟,一部分玉米小麦田不得不改种大豆,一些豆农转产水稻的计划也在冬雪春雨中“泡了汤”,种大豆是无奈之举。

      过去的小半年,在进口大豆冲击下,黑龙江的豆企遭遇了2008年以来又一次严重的停工潮。进口大豆的到港价格只有3400元/吨左右,和国家规定的大豆最低收购价3740元/吨之间,存在300多元的价差,扣除国家每吨160元的补贴,加工一吨还得倒贴150元!我国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已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国内大豆压榨企业纷纷兴建扩厂,而厂址大都选在沿海地带,逐渐放弃了东北大豆渠道。

  为防“豆贱伤农”,国家自2008年起实施临储计划和最低收购价政策,农民利益有了保障,但压榨企业却陷入尴尬。2009年,国家把部分压榨企业纳入了收储补贴范畴,但面对进口大豆的价格差,补贴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至今年3月,黑龙江省68家规模以上的大豆加工企业绝大多数停产,并全部停止收购大豆,总开工率甚至跌至两成以下。个别仍坚持生产的企业,消化 的是去年“临储转地储”的大豆。

  去年底,国家安排黑龙江将150万吨临时储备大豆,定向销售给大豆加工企业,补贴标准是每吨210元。一位油脂企业负责人抱怨,“本想拿着国家补贴的大豆能得点实惠,却没想到吃了个哑巴亏。”

  振兴提高仍有潜力

  豆农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美国、阿根廷、巴西的大豆漂洋过海运到中国,价格却比国产大豆还低那么多?

  业内人士分析,症结在三个方面:种植方式不同、产业结构不同以及补贴等政策机制不同。

  中国大豆多为散户种植,每户平均只有3.5亩生产规模,专业大户也只有150亩左右,而美国、巴西、阿根廷的生产规模平均在2200亩左右。两 相比较,外国大豆成本平均每吨要低100—200元。

  国际大公司还建立了从种植农场、贸易公司、港口、船队、加工厂甚至期货公司等覆盖“全产业链”的商业体系,占据了市场营销的顶端优势。此外,进 口大豆的价格优势,还得益于政府的高额补贴。

  与外资“航空母舰”般的产业链比起来,东北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和散兵游勇似的油脂加工企业,形同“小舢板”。

  对于如何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黑龙江农科院大豆专家刘忠堂建议,首先要提高单产,实行规模化种植、企业化管理。黑龙江省农垦系统的亩产接近 340斤的国际先进水平,而农户种植亩产仅200多斤,“这里面有极大的潜力可挖” 。其次,要建立保护豆农和企业的价格体系。此外,国家应加大在水利设 施、农机装备、农田基本建设、大豆科研和品种改良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中国大豆协会副会长刘登高说,还可设立大豆产业发展基金,从产业和金融政策等方面引导主产区大豆加工企业的联合。

  近日,黑龙江省农委、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正着手研究制定该省大豆产业发展振兴规划,以期促进该省大豆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强对大豆市场的调控能 力。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市场分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