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玉米储存过程中减少破碎率的措施

发布时间:2008-01-23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粮食亩产、总产量都呈大幅度提高状态,200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己达 9600亿斤。但在高产的背后,粮食损失也触目惊心。据有关资料统计,广大农户在收获、运输、储藏、加工到销售和消费各环节损失率达18.2%,正规粮食 仓储企业粮食损失率,据保守估算至少也在2‰。如果加上中小粮食经营企业,2%D的比率远远不够。即使按保守估算2%的损失率计算,2005年我国粮食损 失量也达到近20亿斤,如果再加上中小粮食经营企业和农户高出这个损失率那部分,损失量要高达几百亿斤。粮食损失主要来自于抛撒、污染、破碎、霉变、陈化 以及病虫鼠雀等有害生物危害,而粮食破碎存在于收购、烘干、入库、发放各环节。粮食仓储企业如何加强管理、减少损失,不但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且事关 国计民生。
    下面就玉米在储存过程中减少破碎率措施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把好收购关    
    首先收购的玉米一定要过流筛。过筛的玉米干净,颗粒完好,杂质低,自动分级不明显,孔隙度大,减少了害虫、霉菌的滋生场所,降低了局部发热的可 能,有利于潮粮的储存。而筛下物,农户收回来,稍加整理就可做为牲畜、家禽饲料,减少了粮食损失,而且过筛规避了小商贩掺土、造假带来的风险。这样在收购 环节就不存在破碎问题。
    其次慎收粉质玉米,拒收等外玉米。粉质玉米容重低,色泽黯淡不新鲜,颗粒不饱满,散落性差,自动分级明显,不利于潮粮储存。而且粉质玉米胚乳亲和 力差,在烘干过程中不抗碰撞,易破碎,造成筛下物过多,存储成本提高,极易造成杂质超标,品质降低,所以要谨慎收购。如果收购了达标粉质玉米,最好采用自 然晾晒,减少破碎,降低损失。
    三等以下玉米中储粮企业理应拒收,流通企业也应谨慎收购或不收。因为这部分玉米会影响全局,带来存储危险,降低品质。而且这部分玉米大多数会在烘 晒、存储、发放过程中损失掉,造成浪费。让这部分玉米直接进入加工生产或饲料环节,减少中间环节的不必要浪费,才是明智之举。
    二、改变烘晒入库流程。减少破损
    中储粮企业大规模、大储量,从数量上使原始的自然晾晒工艺变为不可能。但烘干入仓粮的高费用、高破损又不得不让我们从方方面面想办法。首先我们想 到的就是再用原始工艺改变入库流程。
    就通辽市大沁他拉国家粮食储备库来讲,其粮库面积宽阔,仅晾晒平台就2万多平米。我们每年1月上旬起塔。3月初烘干基本结束。烘干结束时,场地有 了空闲,气候条件也正适合晾晒,所以每年都预留200至250千克的潮粮,在3月份晾晒。晾晒的玉米水分均匀、色泽鲜艳、抗碰撞强度大,而且晾晒后的玉米 用翻斗车散装过筛入仓抛开了烘前、烘后仓,直接由工作塔人仓,缩短了工艺,大大降低了机械碰撞概率,破碎率大大降低,仅为5.1%~6.5%。与烘干入仓 的玉米破碎率8.2%~10.6%比降低了3个多百分点。按每年晾晒200万千克计算,减少损失6万千克。而且烘干费用每斤要0.015元,而晾晒仅为 0.003元,这又节省费用5万元。
    其二,我们对烘干塔进行了小改造。在塔的刮板输送机延长两米后,做一个出IZl并安上闸板,刮板输送机反转,烘好的玉米便从这个出口流出,上输送 机装翻斗车,翻斗车后箱板焊上出粮口,安上闸板,到空浅圆仓门口上输送机过流筛直接入仓。这样烘好的玉米不经烘后仓、提升塔斗提机、仓上输送机和布粮器, 大大缩短了工艺流程,减少了玉米与机械的碰撞,避免了布粮器抛粮过程中玉米碰撞仓壁和高空落地产生破碎的可能,大降低了破碎率。
    三、改造、更换机械设备.减少损失
    玉米烘干时气温较低,水分较大,游离水冻结在胚乳中,形成冻玉米,不易破碎,即使经过两次提升进人烘干塔破碎率也非常低。而烘干后玉米由于持续高 温使水分急剧挥发,胚乳亲和力发生变化,玉米形状、颜色改变,承受撞击力的强度降低,极易破碎。所以70%以上破碎粒产生在烘后提升入仓这一环节。我库建 仓时工作塔斗提机安装的是铁畚斗,而且工作塔到1号仓上由41米刮板连接。冲撞强度大,在与玉米碰撞中极易造成玉米破碎,尤其畚斗前边径长期磨损就像钝刀 一样,在运行中将玉米切碎。而刮板机上的刮板与流动玉米的底层碰撞,品质稍差玉米就会破碎,而刮板下部间隙稍大,就会碾碎流入玉米。所以高破碎
率的产生,斗提机和刮板机是祸首。我库技术人员经过多次验证、分析、研究、算账,最后决定更换畚斗,由塑料畚斗代替铁畚斗,降低碰撞强度。二是以气垫输送 机替换刮板机,变硬撞击为软接触。2005年夏,这两项技改措施得以施实。2006年春季烘干结束,经测定破碎率由原来的8.2%~10.6%,降为 4.5%~5.8%,降低了3个百分点,减少损失60余万斤。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知识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