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富源5万余人缺粮 救灾储备粮严重不足
6个多月来,没有下过一场通透的大雨,云南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随着旱情的不断扩大和加剧,越来越多的人畜饮水困难,小春作物绝收,数万人处在了缺粮的危急关头。有的农户为了保障家人的饮水,每天要用两个劳动力到6公里之外的山箐沟找水,来回一趟要花费4个多小时……
这场干旱还会持续多久?我们如何抗大旱、抗长旱,保民生、保春耕?如何实施水改旱及旱粮扩种以减少农民的损失?一切迫在眉睫,我们太需要一场缓解旱情的及时雨。
日前,来自中央驻滇和省市数十家媒体记者走进旱情严重的富源县村庄的田间地头,深切感受到农民对旱情的焦虑,了解了当地政府如何帮助村民抗旱保春耕,深切感受了旱灾无情人有情。
旱情
救灾储备粮不足20万公斤
富源地处云贵结合部,素有“入滇第一关”和“滇黔锁钥”之称,是云南的东大门。全县辖区共有10镇1乡、161个村委会(社区)、1723个自然村,国土面积3251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境内97%是山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2009年7月至今,特大旱情导致富源县人畜饮水、农作物生长出现极大困难,全县总降水量仅有465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201毫米,减少30%;全年平均气温15.8摄氏度,比历年平均气温偏高3.2摄氏度。
截至目前,全县库塘蓄水只有1320万立方米,仅占计划蓄水量的25%。干旱已造成全县11个乡(镇)159村(居)委会1669个村民小组16.54万户65.89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达19784.31万元。
截至3月7日,干旱已造成富源县城和富村、大河、后所、营上、墨红、竹园、古敢等7个集镇及375个自然村共30.3万人不同程度饮水困难。目前仍有19.39万人饮水十分困难,靠背、驮、拉等方式取水饮用,距离远的取水点达3至6公里,强劳动力背一桶水需要2至3个小时。
截至3月5日,因灾缺粮人口11969户51462人,缺粮205848公斤。目前,全县救灾储备粮食已不足20万公斤,随着旱情的加剧,还需救灾储备粮60万公斤。
富源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产煤大县。持续的干旱、少雨天气,导致泉水、箐沟水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以及库塘蓄水不足。
另外,加之水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严重,无水可拉、无水可调、无水可储,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大河、富村、后所、老厂、十八连山等乡镇部分村,需到3至10公里左右的地方取水饮用,导致水源性缺水;后所嘉河、十八连山丕德河、墨红补木河等河流,由于水体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水利设施配套不足,导致工程性缺水严重。全县225.04万亩森林防火任务艰巨。由于县财力有限,抗旱救灾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达2500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