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海南三亚:妙林田洋设施农业基地见闻

发布时间:2009-12-23

    12月21日,在妙林田洋设施农业瓜菜基地,“产业工人”在给豆角绑蔓。记者 苏建强 摄

    冬天的鹿城,依旧阳光和煦。在三亚市最大的设施农业基地,凤凰镇槟榔村妙林田洋,一排排整齐的钢架大棚里,长势良好的哈密瓜正吐纳新枝,迎风摇曳。

农民转身成为产业工人

    上午7点30分钟,凤凰镇槟榔村官坝二队的吉亚流吃完早饭,推起自行车就往村外的基地赶,7点45分钟就到了基地。但是,她还是比其他姐妹来得晚了些。

    哈密瓜大棚里,王玉连组长和其他姐妹已经忙开了。“小吉,今天衣服很漂亮啊,满面春风的,是否有什么喜事呀……哈哈……”姐妹们和吉亚流相互打趣。王玉连也满脸笑容,大声招呼大家,“不要开玩笑了,大家抓紧干,把这四亩地的瓜蔓条绑完。”

    从去年8月份起,吉亚流和姐妹们就开始在大棚里种植、管理哈密瓜,她们已俨然成了基地的“产业工人”。

    对于“产业工人”这一称谓,基地的老板,三力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瞿长伍是颇为认同的。瞿长伍说,公司对她们要求每天要准时上下班,实行8小时工作制,有固定工资、奖金。

    瞿长伍说,公司承包了350亩大棚,雇用槟榔、官坝、鹅仔等周边村庄120名村民为工人,种植、管理大棚哈密瓜;每位工人每月基本工资为1250元,此外,还有超产的奖金。

    据了解,平均下来,在基地打工的工人,每位一个月可以拿到2000元。

既增加收入又学到了本领

    “妙林田洋设施农业基地的建设,大大增加了周边村庄村民的收入。”槟榔村委会党支部书记赖清荣说,一是农户把地承包给公司,每亩地租每年1400元;二是公司必须要付给农户每亩土地每年收益金1600元;三是农民在基地打工,每个月也有近2000元的收入。

    吉亚流认为,这比以前种植水稻的收入要高得多。她说,在基地里打工,她还学到了管理哈密瓜的技术。

    吉亚流说,哈蜜瓜的管理最关键是要防止病虫害。吉亚流说:“等到完整掌握了病虫害防控的知识后,就自己种植哈密瓜,自个当老板,收入应该比现在还要高。”在地里劳作的姐妹对吉亚流的这一说法非常赞同。

基地引领三亚设施农业发展

    2008年5月份,三亚市政府投入8000多万元,建立起规模达1000亩,全部由钢架大棚组成的妙林田洋设施农业基地。

    据了解,整个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农户+标准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标准化”等模式,进行设施农业建设创新,从中探索总结出发展设施农业的成功运营经验。

    凤凰镇干部谭小龙专门负责管理妙林田洋设施农业基地,他说,政府独资建设规模化设施大棚示范基地,再承包给农民合作社或农业企业,通过示范带动发展。

    谭小龙向我们进一步解释了妙林田洋基地的具体做法,由三亚市财政投资建设设施大棚,所有权归凤凰镇政府。镇政府对参与生产、管理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棚使用权进行招标,中标者拥有大棚使用权,负责管理和组织生产。

    谭小龙说,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投资妙林田洋基地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赚到了钱,同时,农民的收入也有所提高,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据了解,三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供港澳果蔬备案基地、设施农业基地、热带水果、农产品加工、热带兰花和南繁育种基地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格局。(记者程范淦 通讯员柯用春)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