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我国粮食大幅进口 源于资源短缺

发布时间:2012-09-06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下称信息司)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急剧扩大,达298.1亿美元,同比增长75.0%。

  在所有的农产品种类中,大豆玉米的进口量尤为瞩目,大豆到7月份已进口3492.0万吨,同比增20.1%,而玉米的进口量达到312.7万吨,为去年同期进口量(20.9万吨)的15倍多。一向进口量不多的大宗谷物今年上半年进口也出现暴涨情况。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下称农发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农产品进口量大增的原因是今年4-6月份,国际粮价处于较低价位,所以国家适时地进行了低位吸储。

  除大豆和玉米的进口量大增之外,1到7月份,大米小麦这些大宗谷物进口量也增长不菲,虽然其绝对数量与国内年产量相比,尚处于相对较小比率。

  在东北地区,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大豆改种玉米,玉米改种水稻的行为十分普遍,这一方面是迫于国家和当地政府追求粮食产量的政策,另一方面,种水稻比种玉米来钱,种玉米比种大豆来钱的现实也决定了民众的种植意愿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后果是数百年来形成的东北黑土地被破坏,大量土地出现板结、沙化、盐碱化等现象。除此之外,大量施加化肥农药的种植行为也让我国大部分农业产区的面源污染十分严重,一些地区甚至出现镉大米、毒大米等恶性环境事件。

  耕地、水资源的硬性约束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导致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量大量增加,目前国家采用的是“有保有压”、“保主粮弃辅粮”的策略。

  实际上,这占国内总产量十分之一强的进口农产品,代表的是水、耕地这些资源,表面上进口的是产品,实际上替代的是资源。按照陈锡文的估算,如果5500万吨大豆不进口自己种,需要4.4亿亩耕地,7000万吨的进口植物油,需要1.6亿-1.7亿亩耕地,在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要求这些农产品全部实现供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目前小麦、玉米等主粮进口量虽然增速加大,但其占国内总产量的比重微乎其微,因此适当增加进口量,并不会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解决粮食问题,应该有全球视野,在依靠自身的基础上,通过贸易来解决国内资源不足的问题。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行业信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