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面对金融炒作等种种风险 国际粮食市场引导形成预期性上涨

发布时间:2012-08-09
    在判断价格能否复制2008年走势之前,不妨先回顾一下2008年全球粮价普涨的原因。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飙升至147美元/桶的历史高位,高油价带来了粮食生产成本的上扬,粮价的高涨很大程度是缘于原油的价格传导作用。同时,原油价格大涨也让各国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替代能源的愿望变得迫切,玉米豆油、棕榈油等可以生产生物燃料的农产品需求量大增。此外,供需失衡也是当年粮价大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2007年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包括美国、澳大利亚、乌克兰在内都出现了因天灾导致的粮食产量下降。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为应对危机的多项宽松举措打开了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大门,让粮食期货市场成为国际投机资本逐利的重要场所,助推了粮价的进一步上涨。

    对比2008年的国际粮价,2012年油价对于粮价的传导作用大大减弱。自然灾害的因素只是一个导火索,今年粮价继续上涨的后续推动力主要来源于灾害天气导致的粮食供需失衡,以及美国、巴西等国燃料乙醇的高速发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与历史最高储备相比,世界粮食储备处于较低水平。而能够带来巨大流动性的美联储的QE3也成为了最大的悬念。从品种角度来看,2008年涨幅较大的是稻谷和小麦,在2012年包括豆类、玉米、小麦在内的农产品普遍上涨。

    除乌克兰、俄罗斯等地区的小麦减产外,今年全球小麦、大米形势比较好。因此,即使是玉米、大豆价格传导,直接关系粮食安全的主粮价格以及食品CPI上涨或在后期逐步显现,货币当局也将考虑到食品构成CPI权重近30%的现实,因此对于货币政策宽松程度不得不斟酌再三。这又与2008年粮食危机的传导路径明显不同。一些粮食方面的国际组织为这轮粮价波动中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正在做出努力。整体来看,面对金融炒作等种种风险,应该可以说已经初步避免了类似2008年的全球粮价恐慌性上涨,转而引导形成预期性上涨。

    目前全球一些主要产粮国陆续遭受不利天气的困扰,USDA7月供需报告将玉米、大豆单产分别调低了12%和8%。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近期正经历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气候,其主产玉米和大豆的西部和南部种植区减产预期强烈,中华粮网遥感监测通过对2010、2011年美国两年同期作物长势均值相比较而得出的优劣结果显示,今年美国作物同期长势的确不容乐观。第三大粮食出口国、即将在8月23日加入WTO的俄罗斯今年经历着洪水和旱灾的双重考验,该国农业部已做出2012年粮食减产的预期,而就在2011年俄罗斯刚因粮食减产做出过禁止粮食出口的决定;今年6月,印度降水总量比正常平均水平偏少了30%,导致当地大豆、棉花、水稻等夏播作物的播种推迟,也令甘蔗生长承压,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可能导致印度降水不足;澳洲小麦受异常干燥天气影响导致播种延迟或将影响生长,甚至有部门预计西澳洲2012/13年度小麦产量将较去年减少约1/3。同时,即将发布的USDA8月供需报告中,全球玉米、小麦和大豆的市场供应量可能将进一步紧张。

    在农作物的生长期间,天气因素再一次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这些问题阶段性持续发生导致市场对未来粮食产量出现担忧,国际粮价应声上涨。在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包括大豆、玉米以及小麦等谷物价格持续暴涨,大豆、玉米价格均刷新了2008年以来的纪录,小麦价格也逼近2011年初的高点。受此带动,国内市场部分农产品价格也随波逐流。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行业信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