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美国玉米遭遇旱情引发减产隐忧 国内外价差缩减玉米进口或放缓

发布时间:2012-07-30
    6月份,美国玉米种植带中部和东部产区遭遇持续极端干旱天气。6月末至7月初,中部大平原至俄亥俄河谷玉米种植带也遭受了极度炎热天气。美国国家抗旱中心7月19日发布的最新美国干旱监测显示,美国大部分地区干旱持续。在高温干旱天气的影响下,美国玉米单产水平堪忧,玉米生长优良率连续多周持续下滑。美国农业部7月16日公布的农作物生长进度报告显示,截至7月15日,美国玉米主产区18个州的玉米生长优良率为31%,较前一周下降9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同期最差表现。

   美国农业部7月份全球玉米供需报告预测,2012/13年度美国玉米单产为146蒲式耳/英亩,较6月份预测值下调12.05%。如果未来两周高温干旱天气持续,美国玉米单产将降至每英亩140蒲式耳之下。该报告预测干旱将使2012/13年度美国玉米的丰产前景改变。2012/13年度美国玉米总产量为3.29亿吨,较6月份的预测值3.76亿吨调减12.31%。


    今年以来,受上一年度玉米价格高位运行提振,全球玉米种植面积增加明显,特别是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市场一度对美国玉米大幅增产抱有厚望,因而利空市场。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期货主力合约6月21日收于550美分/蒲式耳,创2010年12月以来最低值。但进入6月中下旬以来,美国中西部干旱、高温天气迟迟得不到缓解,推动玉米价格强劲反弹,期货成交量、持仓量猛增,打破了今年以来的震荡低迷走势。7月11日,美国农业部7月份全球玉米供需报告因干旱调减美国玉米产量预期,激起市场价格冲高。11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期货主力合约价格盘中一度高达748美分/蒲式耳,创2011年9月12日以来日内新高。之后因干旱没有解除的迹象,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又屡创新高。7月23日盘中一度冲击了800美分/蒲式耳的历史新高。


    今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也增加明显,特别是黑龙江省种植面积增加近10%。但东北春播以及华北、华东夏播遇到了一定的干旱,播种进程和出苗情况受到一定影响。进入6月后期,东北、黄淮等大部分地区出现大量降雨,旱情有所缓解。整体看,国内玉米涨势弱于国际市场玉米。以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1209合约为例,6月以来反弹幅度仅在5%左右,但年内涨幅近8.6%。

    2011年12月到今年3月,国内玉米已先于国际市场上涨了一轮。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1209合约一度创下了2497元/吨的历史高点,主要是农户惜售、购销结构失衡、华北玉米品质下降等因素激发了市场做多热情。而当时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却受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打压,持续震荡下滑。外弱内强,内外玉米价差的扩大,导致年初玉米进口大量增加。2011年12月至今年3月我国玉米进口总量达231.36万吨。今年前3个月的玉米进口量几乎达到了去年全年的进口总量。外媒和国际市场持续关注中国玉米进口,判断中国玉米进口量将持续大幅增长,并将中国需求作为重要利多和炒作因素。由于进口数据与价格有一定的滞后期,所以3月份国际市场玉米价格走高导致进口量下降,在4、5月份的数据中才开始显现,月度进口量剧减。


    今年前5个月进口量接近188万吨,已超过2011年进口总量。从进口来源来看,前5个月中国玉米进口中近98%来自于美国。分析我国玉米进口大增的原因,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直接原因是我国对玉米进口政策思路的变化,根本原因是我国玉米消费需求,特别是饲料需求的不断增长。因此,虽然2011/12年度国内玉米增产、进口增加,但国内玉米的供应仍然偏紧。6月中下旬以来,因炒作干旱,外盘玉米价格强劲反弹,国内玉米价格跟涨,但幅度有限。9月交货的美国2号黄玉米,7月13日到中国口岸的完税价2787元/吨。而同期广东港口国产玉米现货主流售价2530元~2540元/吨。国产玉米比进口玉米价格便宜,价差有所缩减,甚至转为负值。加上进口配额的限制,进口玉米优势全无,预计6月乃至三季度玉米进口量将急剧萎缩。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减产造成美国玉米出口下降;另一方面,预计全球玉米供应紧张会造成美国玉米价格抬高,从而抑制中国进口。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市场分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