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原料供应“外紧内松” 后市豆油仍将艰难前行   

发布时间:2012-07-26
    6月份以来,虽然国内豆油价格逐渐回暖,但整体表现不温不火、市场调价心态较为谨慎。一方面,为维护压榨利润,油厂“挺粕抛油”的销售策略全面蔓延,豆油市场受到抑制;另一方面,原料大豆供应“外紧内松”的事实日渐被市场所认知,大型油厂在加足“马力”的同时,却进一步加重了豆油市场现货供给,导致商业库存攀升。实际上,上游原料价格上涨的根本推动因素是供应问题,由于美国遭遇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侵袭,CBOT大豆飙涨对国内大豆形成了强烈推力。然而,原料成本的抬升将会挤压油厂的压榨利润,虽然当前压榨收益接近250元/吨,但所对应的原料大豆却是4、5月时到港的进口成本,如果按照8、9月船期的美豆进口成本核算,压榨利润将处于深度负值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大豆价格持续上涨对于需求端的抑制作用便会逐步显现。

    市场普遍预计未来中国进口步伐将放缓,而这并不会构成下半年国内大豆原料的紧俏局势,毕竟今年上半年大豆进口总量高达2905万吨,同比增长22.5%,折算成豆油数量约552万吨,表明豆油供应压力较为沉重。尤其在“粕强油弱”的环境下,后市豆油价格上涨可能缺乏实质的内生动力。下游消费承接力“断档”

    国内豆油市场不仅面临供应充足的压力,更面临下游消费不振的事实。当前,豆油库存主要集中在油厂和国家储备库,比较有利于政府后期调控措施的实施,而贸易商接货热情不高,对价格推动力偏弱,现货市场成交无明显人气,报价呈现出“产区虚高、沿海低迷”的特点。进入7月下旬以来,东北地区四级豆油报价集中在9550~9750元/吨之间,华东、华南地区多报在9350~9400元/吨,南北报价差异高达200~350元/吨不等。其实,沿海地区报价更接近进口毛豆油的港口分销价水准,对国际市场动向的反映灵敏度较高。

    鉴于国际原油价格低位震荡限制了生物柴油的需求,使得豆油的能源消费难现张力。如果后期原油价格走低,国内沿海地区豆油价格下调很可能拖累产区油厂的挺价信心,从而收窄两个区域的报价差异。目前国际豆油较毛棕榈油的价格升水已达220美元/吨之上,远高于历史均值的80~100美元/吨,预示着未来部分豆油需求将向棕榈油市场转移。但由于7月前20天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较6月同期下滑23%,凸显出整个国际植物油消费承接力陷入“断档期”,这将对国内豆油市场的报价上调形成牵制作用。

    近期国内食用花生油终端小包装市场已悄然涨价,不排除9、10月主流油品(包括豆油、棕榈油)市场以涨价方式迎接传统消费旺季的可能。只不过,在中间商备货需求有效放大之前,豆油市场将难有出彩的表现,预计会受到原料价格上涨的输入性支撑,但报价上调将相对艰难,空间也比较有限。建议贸易商随行就市,宜采用随用随买的策略,或等待行情调整到位以后再补充适量库存。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行业信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