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小麦生长主要受到赤霉病及白穗病威胁
发布时间:2012-06-08
农业部5月28日召开的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工作会议分析认为,今年夏秋病虫发生形势异常严峻,局部地区病虫害比往年严重5~10倍。除此之外,华北小麦收割在即,降雨和大风天气较多,推迟了部分地区小麦收获时间,单产也将受到一定影响。 今年我国小麦病虫害引发减产预期增强,研究所方面对相关专家进行了采访,对虫害情况也进行了深入了解。 据了解,今年我国小麦生长主要受到赤霉病和白穗病的威胁。
今年小麦赤霉病在整个江淮地区大面积流行,长江下游的湖北、安徽等省是 重灾区,甚至以往北方很少发生赤霉病的山东等省也有发生。赤霉病不仅造成小麦品质下降,单产也将受到较大影响,据称这次小麦赤霉病范围之广为近几年罕见。 所谓赤霉病,是小麦生长后期发生的一种重大病害,其病原菌是一种禾谷镰孢菌,使小麦在成熟期时穗部干枯死亡、籽粒干瘪,产量和品质都下降。由于染病的穗部呈现淡淡的粉红,因此又被称为赤霉病。
今年小麦大规模染上赤霉病的主要原因是,扬花期遭遇连阴雨天气,子囊孢子容易扩散和侵染。而连续的阴雨也给防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刚刚喷上去的农药就被雨水冲刷下来。虽然雨后进行了补治,但已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预防效果下降。再加上降雨期间平均温度偏高,高温、高湿的气候加速了病菌的扩散和侵染。 赤霉病的危害在于以下两点:首先,影响产量。赤霉病中度流行年份产量损失为5%~15%;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为20%~40%。一方面赤霉病的发生使小麦籽粒数减少,另一方面赤霉病会降低籽粒容重。从当前苏南地区小麦收获情况看,小麦千粒重普遍不及去年水平。第二,影响品质。赤霉病发生较多将影响小麦的制粉表现和食用安全性,小麦饲用消费也将受到一定限制。
由于今年我国小麦抽穗扬花到灌浆初期雨水多、气温高,而冬小麦播种密度过高造成秸秆细、营养不足,更易受到病虫害侵袭,导致我国局部大范围的新麦白穗病的流行,河南南部、江苏中南部、安徽较为明显,湖北、河北、山东地区局部也发现该病的存在。小麦白穗病不仅将导致小麦产量损失,而且还会带来品质及使用问题,尤其是当饲料原料中大比例应用小麦的市场背景下。
引起小麦白穗病的主要病原有根腐病、全蚀病、赤霉病、纹枯病。近几年来,白穗病田率几乎达100%,严重地块病株率达30%-50%,轻者减产20%-30%,重者造成大面积倒伏、白穗、甚至绝收。今年我国华北及华东小麦产区以赤霉病和全蚀病为主的病虫害发生主要原因,是4月底5月初的小麦抽穗扬花的时间,陆续降雨,雨日多,气温高,尤其是5月2日至8日七天内平均日最高气温达29.2℃,相对湿度多在80%以上,雨水把空气中的病菌带入小麦颖壳里,致使小麦停止灌浆。
今年我国小麦白穗病发生的区域较广。小麦白穗病主要发生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因此北部尚不多见。2003年,小麦白穗病曾在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省等多地大范围暴发,其中河北、江苏省发病面积超过1000万亩,安徽省发病面积1500万亩,是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年。根据市场调查,今年小麦白穗病在河南南部、江苏中南部、安徽已明显出现,上述部分市县小麦受灾面积占总面积的1/4,湖北、河北、山东地区局部也发现存在。 小麦白穗病所将带来的产量损失与品质问题。受到白穗病侵害过的小麦田区,不仅将导致小麦的单产以及产量损失,而且带来小麦品质问题,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重大损失且深远影响,尤其是当饲料中大比例应用小麦之后。病虫害所引发的小麦呕吐霉素和赤霉烯酮风险增加。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规定小麦赤霉病粒最大允许含量为4.0%,而当饲料呕吐霉素和赤霉烯酮超标时,将影响动物的消化道、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功能衰退等问题。此外,田间感染也将影响下一季的玉米品质。
今年我国小麦生长主要受到赤霉病和白穗病的威胁。调查显示,南方地区爆发的小麦赤霉病和我国华北局部和华东大部分地区发生的白穗病可能导致我国今年小麦预期增产幅度缩水。同时,业内人士提示6月仍需密切关注小麦产区病虫害对小麦品质的威胁。
今年小麦赤霉病在整个江淮地区大面积流行,长江下游的湖北、安徽等省是 重灾区,甚至以往北方很少发生赤霉病的山东等省也有发生。赤霉病不仅造成小麦品质下降,单产也将受到较大影响,据称这次小麦赤霉病范围之广为近几年罕见。 所谓赤霉病,是小麦生长后期发生的一种重大病害,其病原菌是一种禾谷镰孢菌,使小麦在成熟期时穗部干枯死亡、籽粒干瘪,产量和品质都下降。由于染病的穗部呈现淡淡的粉红,因此又被称为赤霉病。
今年小麦大规模染上赤霉病的主要原因是,扬花期遭遇连阴雨天气,子囊孢子容易扩散和侵染。而连续的阴雨也给防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刚刚喷上去的农药就被雨水冲刷下来。虽然雨后进行了补治,但已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预防效果下降。再加上降雨期间平均温度偏高,高温、高湿的气候加速了病菌的扩散和侵染。 赤霉病的危害在于以下两点:首先,影响产量。赤霉病中度流行年份产量损失为5%~15%;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为20%~40%。一方面赤霉病的发生使小麦籽粒数减少,另一方面赤霉病会降低籽粒容重。从当前苏南地区小麦收获情况看,小麦千粒重普遍不及去年水平。第二,影响品质。赤霉病发生较多将影响小麦的制粉表现和食用安全性,小麦饲用消费也将受到一定限制。
由于今年我国小麦抽穗扬花到灌浆初期雨水多、气温高,而冬小麦播种密度过高造成秸秆细、营养不足,更易受到病虫害侵袭,导致我国局部大范围的新麦白穗病的流行,河南南部、江苏中南部、安徽较为明显,湖北、河北、山东地区局部也发现该病的存在。小麦白穗病不仅将导致小麦产量损失,而且还会带来品质及使用问题,尤其是当饲料原料中大比例应用小麦的市场背景下。
引起小麦白穗病的主要病原有根腐病、全蚀病、赤霉病、纹枯病。近几年来,白穗病田率几乎达100%,严重地块病株率达30%-50%,轻者减产20%-30%,重者造成大面积倒伏、白穗、甚至绝收。今年我国华北及华东小麦产区以赤霉病和全蚀病为主的病虫害发生主要原因,是4月底5月初的小麦抽穗扬花的时间,陆续降雨,雨日多,气温高,尤其是5月2日至8日七天内平均日最高气温达29.2℃,相对湿度多在80%以上,雨水把空气中的病菌带入小麦颖壳里,致使小麦停止灌浆。
今年我国小麦白穗病发生的区域较广。小麦白穗病主要发生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因此北部尚不多见。2003年,小麦白穗病曾在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省等多地大范围暴发,其中河北、江苏省发病面积超过1000万亩,安徽省发病面积1500万亩,是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年。根据市场调查,今年小麦白穗病在河南南部、江苏中南部、安徽已明显出现,上述部分市县小麦受灾面积占总面积的1/4,湖北、河北、山东地区局部也发现存在。 小麦白穗病所将带来的产量损失与品质问题。受到白穗病侵害过的小麦田区,不仅将导致小麦的单产以及产量损失,而且带来小麦品质问题,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重大损失且深远影响,尤其是当饲料中大比例应用小麦之后。病虫害所引发的小麦呕吐霉素和赤霉烯酮风险增加。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规定小麦赤霉病粒最大允许含量为4.0%,而当饲料呕吐霉素和赤霉烯酮超标时,将影响动物的消化道、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功能衰退等问题。此外,田间感染也将影响下一季的玉米品质。
今年我国小麦生长主要受到赤霉病和白穗病的威胁。调查显示,南方地区爆发的小麦赤霉病和我国华北局部和华东大部分地区发生的白穗病可能导致我国今年小麦预期增产幅度缩水。同时,业内人士提示6月仍需密切关注小麦产区病虫害对小麦品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