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粮食价格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
长期来看,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仍然会存在着周期性变化,反映到市场上,必然会呈现出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的农产品成本费用总体上趋于上升,这必然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断走高;货币供给量增长趋于稳定,则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趋于中性。
短期来看,我国一些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可能趋紧,其价格仍将进一步走高;不同农产品的投入要素价格短期内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方向,成本推动型的农产品价格上涨特征仍会显现出来;2009年明显加速的货币供给会在1—2年的滞后期助推农产品价格上涨。综合来看,我国农产品价格短期上涨压力大于长期上涨压力,但总体上趋于上涨的势头不会改变。
从中长期来看,粮食价格具有上升趋势。道理非常简单:土地在减少,耕地面积在减少;各项农产品的成本不断提高。全世界,包括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农业都有补贴,美国政府给农业的补贴就大约在25%左右。
今年秋粮继续丰收,市场供应较为充足,国家储备量也很大,储备投放也已趋于常态化,由流动性过剩和短期需求增长引发的价格“温和上涨”也已基本消化,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将逐步趋于稳定。
今年以来出现的物价上涨尤其是农产品涨价虽然对中国经济冲击不大,但却对居民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此次国务院出台的16项措施兼顾短期与长期,如果能够落实到位,应该是有效果的。
政府出手调控物价虽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就农产品价格而言,大涨大跌都是不利的,政府应该学会把握调控的力度和节奏,求得平衡。针对农业生产、农产品供给的一些措施已在落实中,现在只是进一步强调。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一轮农产品涨价是当前通货膨胀的一部分,必须从货币政策的调整入手,从源头上遏制通货膨胀,管理通胀预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国家调控的意图更多的是通过稳定市场情绪以控制价格上涨的速度而非方向。综合粮食成本、下游需求以及国家政策,年内粮食价格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而白糖、棉花供需紧张格局尚未改善,仍有可能震荡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