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豆粕和玉米强弱情形开始出现转换

发布时间:2010-11-17

  年底将近,国家调控物价的进程加快,银根收紧预期趋强,市场恐慌心理加剧,系统性风险仍未完全释放。在商品期货普遍颓废的情况下,笔者发现,同为饲料主要原料的豆粕和玉米强弱情形开始出现转换,玉米价格走势偏强于豆粕,套利机会显现。

  饲料消费结构转变提升玉米需求

  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全球流动性过剩愈演愈烈,国际农产品价格强势上涨,尽管目前已收跌了一定的涨幅,但豆粕、玉米价格仍维持在相对高位,饲料成本不断增加。在国家对大豆、小麦等粮食托市价格提升,以及入市收购主体挺价的背景下,低价收购粮源估计越来越难,这可能促使饲料消费结构发生改变。首先,在国内饲料市场上,玉米价格相对豆粕要低,使得养殖户倾向于购买玉米喂养畜禽,并且传统饲料配搭品成本的提高使部分养殖户放弃自配料而转向购买成品料,有利于带动玉米成品饲料消费的增长。其次,随着玉米深加工程度的提高,酒精、淀粉等生产企业利润逐步好转,对玉米需求将逐渐增加。最后,由于玉米的保存期限较长而大大增强了保存能力,这使豆粕处于即保存即消费的劣势地位,加之豆粕存储对温度、湿度要求高,可能使饲料加工企业更青睐于玉米。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餐饮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玉米作为粗粮将会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喜爱。

  南北差异引发玉米结构性矛盾

  在北方玉米丰收和南方玉米供应紧张的矛盾下,产区和销区的玉米加工企业都加大了对新玉米的收购力度,使得玉米现货市场出现了反季节性上涨行情。据悉,目前北方港口玉米平舱价格基本稳定在2080-2010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了80元/吨左右;广东港口方面,虽然近期到货量有所增加,但优质玉米成交报价依然维持在2190-2220元/吨,价格坚挺。

  因农民惜售心理严重,企业收购玉米的数量一直都不理想,新玉米集中上市季节不断向后推延,部分企业由于生产需要不得不将目标转向国家对陈玉米的抛储。11月16日,国家投放的30.09万吨临时储备玉米的成交率达36.65%,较11月9日时的成交率增加了13.74%。

  但笔者认为,随着国家抛储数量的骤减,必然存在玉米的补库需求,即使在国家加强物价调控的当下,这一需求仍然存在,并将成为玉米价格走高的潜在因素;而南北玉米的结构性失衡也会是长期现象,加之近期东北降雪天气等因素,玉米的收购进程和装车运输受到严重影响,“北玉米南调运”的区域性矛盾进一步突出,有价无市或将使玉米市场出现抢购风波。

  系统性风险下豆粕玉米步调不一

  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反应,豆粕和玉米期价出现了明显的不一致性。据市场消息,国家重点调控的品种可能是棉花和玉米,并未提及加大对炒作大豆行为的惩罚力度,但在期货市场上,大豆、豆粕的跌幅反而比玉米更大。自11月10日商品市场深度调整以来,大豆、豆粕1109主力合约跌幅已分别达8.66%和9.27%,而玉米1109合约仅下跌约3.28%。这种步调的差异可能受国内玉米价格相对于国际玉米被低估的事实制约,也与国家调控的意图有关——国家的本意是稳定物价,而玉米价格的大起大落都会伤害到企业和农民的利益。

  实际上,我国政府在“十二五”期间的执政理念将从“国强”到“民富”转变,国家会逐步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并可能将提高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这也说明国家为保证农民的种植利益,将允许玉米价格逐年稳步缓慢上涨,期货玉米指数从2004年上市时的1110元/吨左右上涨至目前的2250元/吨附近的价位即是很好的举证。

  因此,预计近期随着系统性风险的持续影响,豆粕、玉米行情走势会出现分化,豆粕-玉米的价差可能逐步缩小,两者之间也将有利可套。操作上,选择买入玉米1109合约卖出豆粕1109合约,多空仓位数量相等。从技术上看,目前两者价差缩小的趋势已经明确,当前价差在930元附近,可在价差跌破860元时逐步加仓,止损位可设在970元附近。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市场分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