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粮食产量连增 形势仍然严峻

发布时间:2010-03-07

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5308亿公斤,比上年增加21亿公斤,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近40年来首次连续6年增产,总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0.5万亿公斤以上的好成绩!
      “粮价稳,百价稳”。作为百价之基,粮食价格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安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不高,集约化生产的比重小,分散的小农经营方式,使价格对生产的影响被放大。多年来,我国市场物价水平的涨跌都与粮食价格的涨跌有直接关系,粮食价格上涨成为我国几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动因。粮食增产将保证粮食价格在合理范围内的波动,连续6年的稳定丰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在当前形势下更是有助于减小对未来的通胀预期。同时,也为今后粮食生产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粮食单产因严重自然灾害下降,全国粮食亩产324.8公斤,比上年下降1.6%,这是近6年来首次下降。2009年粮食生长期间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较重,而且旱灾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及作物生长关键期,对全国粮食单产影响较大。据民政部门统计,2009年全国农作物旱灾受灾面积达292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712万公顷,增长1倍多。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粮食单产皆下降10%以上。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向纵深发展,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波动继续加剧,农民转移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因此,2009年粮食增产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是利好政策持续支持。2009年实现粮食增产关键在于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强劲推力。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达7161.4亿元,比上年增加1205.9亿元,增长20.2%。在当年新增的4万亿元投资中,中央加大了向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安排农村沼气、优粮工程、标准粮田等农业投资200.5亿元。2009年1月份,国家发改委宣布将当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90元、92元、95元,均比2008年提高13元,提高幅度分别为16.9%、16.5%、15.9%。此次稻谷提价幅度是2004年我国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以来最大的一次。这些掷地有声的政策为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科技力量保驾护航。从2009年年初开始,全国推出了50个农产品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形成清晰的产业系统性技术链条,在农业高产、优质、专用等品种培育方面取得突破。全国粮棉油“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由上年的600个猛增到2600个,重点的粮棉油大县都有一个示范片,把专家实验田的产量变成农民自己创造出的产量。在极为恶劣的天气形势下,全国大力推进科学抗旱抗灾,保障了粮食生产的安全。
      三是良种发展重力助推。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创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育种亲本材料1万多份,通过国家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1838个,新品种更新更换了2-3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大大促进了农产品产量提高和品质提升。据农业部统计,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由2003年的36%提高到2009年的40%,而品种每更换一次能促进粮食增产10%左右。为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明确提出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
      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粮食供求关系得到改善,实现了产需基本平衡。但应看到,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恶化以及城镇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粮食生产正面临一些新的趋势性变化。
      其一,严重的自然灾害仍频发生,使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加。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显示,截至2月20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356万公顷,旱情主要分布在云南全省、贵州西南部、广西西北部、四川东部和重庆等地,山西南部、河南北部、陕西关中等地的冬麦区也发生了轻旱和部分人畜饮水困难。华北大部、西北东部以及黄淮大部近40余天基本没有降水,部分冬麦区出现旱象。此外,病虫发生规律出现新变化,发生流行时间提早,一些次要病虫害开始上升为主要病虫害。
      其二,城镇化对粮食增产的负面作用逐渐显现。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一个国家适合的城市化水平是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总是可以适度地转化为城市居民,城市化水平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保持一个适度的差距。从近年来非农业就业比重与城市化率的比值(NU比)的变化情况来看,我国城镇化速度超过了经济非农化进展。而在城镇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一方面,社会投资和城市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大量耕地,严重影响种粮面积;另一方面,我国粮食需求的增长将主要来自城镇人口的增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成为粮食需求增长的主导因素。
      其三,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仍然偏低。国家发改委日前宣布,国家决定2010年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今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93元、97元、105元,比2009年分别提高3元、5元、10元,提高幅度分别为3.3%、5.4%、10.5%。近年来,尽管国家多次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但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还是不高,仍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春节之后,各地企业用工需求大幅增加,种粮比较效益将进一步下降,加大了稳定今年粮食生产的压力。
      其四,国际粮食市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冲击越来越大。我国经济已逐渐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将必然与国际接轨。因此,我国粮食安全不仅依赖于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而且还依赖于国际粮食市场的竞争力来强化。我国耕地面积、淡水资源紧缺,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资源禀赋差,国际竞争力较弱。目前,除稻谷外,国际粮棉油产品价格均低于国内,竞争优势明显。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70%,油菜籽和食用植物油进口量持续增加。
      此外,我国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土壤沙化退化,水土流失、水源污染加重及化肥的超标使用都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的新情况与原有的旧矛盾交织在一起,相互叠加强化,增加了稳定发展的难度。特别是在连续6年增产后,一些地方容易出现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一些部门对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有丝毫松懈。除了在城镇化进程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外,还要加快建立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形成价格机制,保证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在务农人员不断向工业转化,粮食种植集约化不断加强的条件下,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发展低碳农业,逐步建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新机制等。同时,应在全社会倡导减少粮食产后和消费环节的浪费,缓解粮食安全压力。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市场分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