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东北天气变化剧烈粮食生产不稳定性增加

发布时间:2012-12-02

  东北地处我国变化速率最大的季风气候区,近百年来东北温度增加了1.43℃,是全球增温率的两倍,全国增温率的3倍。该区域气候变化剧烈,暖干化趋势明显,干旱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受气候变化影响,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东北粮食作物受气候变化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作物适宜生长期延长,种植带北移明显,种植范围扩大,产量增加。自1971年以来,玉米适播期提前3天~9天,可种植带向北推移了近1个纬度,晚熟品种可种植范围增加了91.2%,中熟品种可种植范围增加了47.7%。21世纪以来,大豆中熟品种已经分布在松嫩和三江两大平原的大部分地区,中晚熟品种北移至黑龙江省南部地区,晚熟品种北移至辽北地区。

  作物生长热量条件改善,水分条件变差,低温灾害减轻,干旱加重。1971年~2009年,东北区域大于等于10℃积温增加了262.8℃,大于等于10℃积温带最大北移约150公里~300公里,初霜日推迟7天~9天,无霜期延长了14天~21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干旱呈明显加重趋势,低温冷害进入低发期。

  病虫害加重。气候变暖导致10种以上新病虫害出现,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害虫繁殖代数增加,发生面积扩大,危害加重。温室大棚蔬菜病虫害明显增多。

  热量条件进一步改善,晚熟品种继续向北扩展,作物生育期提前,水稻单产提高。未来40年,东北区域大于等于10℃积温继续增加;初霜日延后2天以内,终霜日提前1天~2天。玉米晚熟品种种植北界扩大,水稻1500~3000公斤/公顷单产线向黑龙江省北部移动。

  全球变暖的趋势已经被人们所认同,但近几年突发的寒潮事件也让多年来习惯暖冬的人们有点措手不及。就今年来说,1月下旬到2月,欧洲中部和东部出现罕见寒流暴雪天气;11月初,我国大部地区也受到寒潮袭击,北京出现有气象纪录以来最早暴雪。有外国科学家指出,全球变暖的副作用之一,可能是把地球带进另一个“冰河世纪”。

  全球变暖趋势下,东北农作物今后面临的冻害风险反而加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气温整体趋势是上升的,给作物提供了适宜生长的温度条件,低温冷害发生的次数有所减少。但该结论提出的背景是,东北地区气候变暖,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升高比较明显,作物生长季气温升高的并不明显。随着作物种植界限的北移,很多地方并没有进行农业气候可行性试验和论证,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盲目引进新品种,没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经常发生晚熟品种种植在中熟品种的种植区域,中熟品种种植在早熟品种的区域,导致作物不能在入霜前正常成熟的现象,而且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秋季急剧的降温也导致作物遭受霜冻的危害变大。

  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不排除会出现气温突降这种波动,这是正常现象。要加强水稻热量条件监测和研究,培育抗低温品种,提高农业综合抗灾能力。充分利用水热条件并把握其变化特征,科学规划水稻种植区域,降低盲目发展可能带来的经济和环境风险;培育高产耐低温品种;制定水稻生产标准化流程规范,扩大工厂化育秧、全程机械化、节水灌溉、精量施肥等生产技术的应用范围,提高水稻综合生产力水平和抗灾能力。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知识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