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玉米油的制备方法

发布时间:2006-07-13
玉米油的制备
玉米油的生产首先即涉及玉米胚芽的提取。玉米胚芽的提取方法主要有干法、湿法、半湿法3种
(1)玉米胚芽的提取
A、干法提胚 即对玉米不进行水分调节,直接利用机械法,进行搓碾、挤压或撞击搓碾的共同作用,使皮、胚与胚乳分离 的方法。该法工艺简单,能耗低、无污染,但提胚效率低、胚中含胚乳多。
B湿法提胚 即将玉米浸泡、破碎、脱胚,经旋液分离器将胚与淀粉分离的方法。该法的提胚效率能达到85%~95%, 胚的水分高达60%,必须进行烘干,干燥后的胚(含水量为2%~4%),含油量高达44%~50%。因此能耗大,有环境污染问题,设备投资大,生产成本 高,投资回收期长。
C 半湿法提胚 其原理是利用玉米胚芽和胚乳的含水量、吸水性的不同,以及吸水后的弹性、韧性、破碎强度的差异,选用适合的机械设备,将玉米破碎、脱皮和脱 胚,然后利用胚芽和胚乳的不同物理特性,把胚芽压扁,而胚乳则被压碎,再经过筛理,分选出胚芽,从而实现提胚的目的。该法对玉米进行润水至含水量达 l6%~20%时,再经脱皮、破碎、碾压提胚。该法提胚效率能达到85%以上,能耗低,无污染,设备投资少,投资回收期短,生产成本低,但胚中含有一定量 的胚乳。
(2)玉米油的制备
玉米油的制备主要有从玉米胚芽中提取玉米油有两种方法:一是压榨方法,适应中小型油厂;二是溶剂浸出法,适应大型油 厂;三是水酶法,该法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方法。目前找国大多数企业采用压榨法生产玉米胚芽油,采用这种工艺技术生产的玉米胚芽油,其产出率最高只能达到 65%,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在采用压榨法的基础上同时又采用了溶剂浸出法生产玉米胚芽油,这两种工艺技术使玉米胚芽油的产出率达到97%。
A、预处理及压榨工艺流程
一般采用螺旋榨油机。为了保证获得较高的出油率,除了满足上述条件外,榨油机的压力在69 MPa以上。压榨后饼中残油控制在6%~7%,饼中含水为3%~4%,为安全起见,成品饼水分应调节至12%左右为宜。
B、浸出法生产
玉米胚芽的水分必须控制在适当范围才能满足后部预榨、浸出工序对人浸坯料的水分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轧坯时不粘辊,易 使玉米胚被压成均匀的薄片,为降低坯残油创造有利条件。烘干去水后的坯料适宜水分为10%~11%。防止坯片粉末度增加,其厚度应控制在 0.35~0.45mm较为适宜。蒸炒、预榨、冷却能进一步改变料胚籽粒的内外部结构,使蛋白质凝固变性,减少油分子向外扩散的阻力,同时调节人浸料坯的 水分和温度。对于预榨浸出工艺的玉米胚,其人浸料坯水分要求控制在4%~6%左右为宜。对于6号溶剂油而言,入浸料坯的温度以50~55℃为宜。浸出、净 化、蒸发、汽提及溶剂回收按常规浸出工艺生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C、水酶法生产
水酶溶液浸出工艺是用水和酶混合溶液从植物中浸提油脂的工艺过程,它是一种新型制油技术。油脂存在细胞器官中,细胞 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组成,而油脂通常与其他大分子(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结合,构成脂多糖,脂蛋白等复合体,只有将油料组织的细胞结构及 油脂复合体破坏,才能取出其中的油脂。在机械破碎的基础上,采用对油料组织以及对脂多糖、脂蛋白等复合体有降解作用的酶(如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 酶、淀粉酶、葡聚糖酶、蛋白酶等)处理油料,这些水解酶能破坏细胞壁,而蛋白酶渗透到脂质体膜内,以及酶对脂多糖,脂蛋白的分解作用,有利于油脂从油脂脂 体中释放,从而提高出油率。
酶法提油工艺可分为四类,即水相酶解水提油工艺、水相酶解有机溶剂萃取提油T艺、油料低水分酶解压榨提油工艺和油料 低水分酶解溶剂浸出提油工艺,4类方法中水相酶解效率较高。据报道,江南大学已成功研究出简单可行的水酶法提取玉米油和花生油的工艺路线,且得率达 88%~92%。另外,关于水酶法提取玉米油的工艺也有相关文献见报道。
(3)玉米油的精炼
毛玉米油是由玉米胚芽榨制而得的一种呈较深发红的琥珀色植物油。毛玉米油含1~3的磷脂,1以上的甾醇、生育酚等不 皂化物,约1.5的游离脂肪酸,约0.05的蜡,并有令人不愉快的特殊气味。毛玉米油杂质含量高,低温时出现混浊,不能直接使用,经过精炼处理后,可以得 到低浊点、低熔点及储藏稳定的玉米精炼油或色拉油,经进一步加工后还可以用作母乳化奶粉JL童和老年保健食品、药品及高级化妆品原料用油等。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