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2009玉米新国标

发布时间:2009-04-07

GB 1353-2009《玉米》标准
前言

    根据2009年第3号(总第143号)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 GB 1353-2009 《玉米》于09年3月28日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09年9月1日正式实施。该项标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一、标准修订背景
GB 1353-1999《玉米》国家标准于1999年11月由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从2000年4月1日起实施。
1999 年版玉米标准的发布实施符合当时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需要,对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指导粮食生产以及减少粮食企业亏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99年版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玉米种植结构的调整、国内玉米供需状况的转变、玉米精深加工和粮食企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上所处于的不利地位,1999年版玉米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不能满足我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
不利于我国玉米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增加了中央储备粮收购和轮换难度,加大管理成本。
玉米不完善粒限制指标不适应我国粮食机械化作业现状。
不能满足我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
由于气候条件对粮食作物生长影响很大,丰平歉年交替,经过多年新粮自然质量调查,歉年时有相当部分玉米不够等级内,而平年也仅有60%左右玉米够等内,反映出标准对歉年时玉米质量兼顾不足,影响了农民收入。
另外,我国玉米已经从以口粮为主转向以饲料和工业用粮为主,特别是饲料和燃料乙醇等玉米工业用粮的快速增长,拉动了玉米需求,使得玉米市场的供求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国际国内的消费需求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为了解决玉米供需矛盾,优质高产玉米是我国今后玉米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而高产玉米主要是属晚熟品种,遇到年景不好时,会有相当数量玉米达不到等级标准。
不利于我国玉米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目前国际间贸易多以玉米出口大国美国标准为主要参考依据,美国玉米标准分为5个等级,而我国玉米标准为三个等级标准。美国玉米中等品(三等)相当于650 g/L,我国玉米中等品(二等)为685 g/L,从容重指标看,虽然我国玉米质量标准整体上高于美国标准,但由于国内外玉米容重测定方法不同,使得同一份玉米样品的容重值不同,我国容重方法测定的结果平均比美国标准高28-30 g/L,造成相当部分玉米在出口环节“掉等”。
增加了储备粮收购和轮换难度 加大管理成本
   我国中央储备玉米标准等级为中等品(二等),由于受粮食生产影响,某些年份二等玉米粮源偏少,很难完成国家下达的轮换计划,为完成国家二等玉米轮换计划,有的企业不得不跨地区,甚至跨省收购,增加了管理成本和工作难度。
玉米不完善粒限制指标 不适应我国粮食机械化作业现状
随着国家对粮食仓储设施投入的增加和改善,粮库机械化作业量的加大,不可避免地造成破碎粒增加,特别是高水分玉米经过烘干后不但使破碎粒增加,也产生烘伤粒,致使不完善粒总量超过国家标准5.0%的限量。
国家粮食局根据国家标准委的统一计划,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于2006年开始修订玉米国家标准。标准工作组按照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管理办公室于2006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玉米》等相关国家标准修订工作会议要求,依据《标准化法》及其标准管理的有关规定,对玉米 GB 1353-1999进行修订。
三、GB 1353-2009与GB 1353-1999《玉米》的主要差异
调整了等级级数和指标,增加等外级
修改了容重测定方法
增加了水分大于18%的玉米容重测定方法
调整了不完善粒指标
增加了检验规则
增加了标签标识要求
2009版玉米标准依然是以容重作为定等指标,不完善粒、杂质、水分、色泽气味为限制指标。
互混的指标值没有改变,但调整为类别控制指标,即类别控制指标为≥95%。

1、调整了等级级数和指标,增加等外级
玉米依然是按照容重定等,等级由3个调整为5个,并增加了等外级。
1、2、3等间级差为35g/L,
3、4、5等间级差为30g/L,
1~5等容重分别为:
   ≥720g/L,≥685 g/L,≥650 g/L,≥620 g/L,≥590 g/L,等外为<590 g/L。
五个等级可以兼顾我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以及主产区丰年、平年和歉年的玉米质量,同时各等级也能够与国际玉米标准相一致,有利于我国玉米参与市场竞争。
考虑到粮食生产的特殊性和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标准中增加了等外级,规定容重指标不符合第5级要求,但其他指标符合标准规定的为等外级,仍然可以进行贸易,从而保证了粮食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2、修改了容重测定方法
1999年版附录A玉米容重测定方法中,玉米从谷物筒由中间筒直接下落到称量筒内,玉米下落中不断压紧、压实,单位体积内玉米颗粒密度增加,造成玉米容重虚高。2009年版附录A中保留谷物筒的下漏斗直径的40mm不变,容重操作方法与GB/T5498-1985《粮食、油料检验  容重测定法》标准规定的一致。
经测试,修订后的标准的容重测定方法测定结果与国外方法非常接近,相差一般不超过2.5g/L,且测定结果重现性较好。
3、增加了水分大于18%的玉米容重测定方法
根据检测结果分析,受玉米品种、产地等影响,同一份玉米样品随着水分的降低,容重规律性不明显。特别是水分超过23%的玉米容重没有线性关系。
为解决水分大于18%玉米容重测定问题,在新标准中增加了附录B《玉米快速干燥降水设备技术条件及操作方法》,通过实验室快速干燥降水设备和快速水分测定仪,将玉米水分降到18%以下,待玉米样品冷却至室温后再按照附录A测定玉米容重。
4、调整了不完善粒指标
考虑非人为因素造成的损伤和机械收割、脱粒及干燥等造成的玉米破碎粒增加,导致商品玉米不完善粒普遍增加的前提下,并参考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玉米标准,将不完善粒最大限量指标由5.0%调整为1~5等分别为4.0%、6.0%、8.0%、10.0%、15.0。
5、增加了检验规则
按照质量管理和监管的要求,在新标准文本中增加了检验规则,对检验的一般规则、检验批和结果判定作了明确解释,便于使用操作。
6、增加了标签标识要求
增加了检验规则和标签标识的规定,提出了应在包装物上或随行文件中注明产品的名称、类别、等级、产地、收获年度和月份等要求。
   保障了用户和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进一步维护了三者的利益,也便于产品的溯源和召回,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四、GB 1353-2009《玉米》 与美国、加拿大玉米标准的主要差异
各等级容重指标和相邻等级间的级差不同。
容重器不同
容重测定方法不同
不完善粒和杂质指标不同
1、各等级容重指标 和相邻等级间的级差不同
GB 1353-2009《玉米》1-3级相邻等级间的级差为35g/L,3-5级相邻等级间的级差为30g/L;
美国标准1-3级相邻等级间的级差为26g/L,3-5级相邻等级间的级差为38g/L;
加拿大标准1-4级相邻等级间的级差为22g/L,4-5级相邻等级间的级差为42g/L。
   GB 1353-2009《玉米》一等和五等容重值与美国标准基本一致,整体容重指标比美国低,高于加拿大。

2、容重器不同
我国与美国和加拿大玉米容重器外观形状和尺寸有很大的差别,见下图。
我国容重器为圆柱形,漏斗口到插片的垂直落差为35厘米(约13.8英寸),并且玉米下落时是在容器内部完成的;
美国和加拿大容重器为圆锥体,漏斗口到杯口的垂直落差为5.08厘米(约2英寸),玉米是在空气中下落。
3、容重测定方法不同
美国和加拿大玉米容重测定方法基本一致的。样品从去除破碎玉米和杂质之前的有代表性样品中所分出约1000g样品进行容重检测。玉米通过规定的漏斗,落到一个容量筒内,直到样品溢出容器,以刮粮板全长沿杯口作“之”字形三次移动,刮去多余样品。然后将容量筒放在电子秤上称量。
GB1353-2009玉米容重测定方法
取平均样品约1000g,进行筛理(上层筛孔直径12.0mm,下层筛孔直径3.0mm),取3.0mm筛上物混匀,作为测定容重的试样。容量筒插好插片,放好排气砣后,将试样倒入谷物筒内,装满刮平。
再将谷物筒套在中间筒上,打开漏斗开关,待试样全部落入中间筒后关闭漏斗开关。
用手握住中间筒与容量筒的接合处,平稳地抽出插片,使试样随排气砣一同落入容量筒内,再将插片平稳地插入插口。
取下谷物筒,拿起中间筒和容量筒,倒净插片上多余的试样,抽出插片,将装有试样的容量筒放在电子秤上称量
由于我国与美国和加拿大玉米容重器、样品制备和测定方法的不同,使得测定值间有一定的偏差,另外受玉米本身品质,如颗粒大小、饱满程度、光滑度、水分等因素的影响,使容重测定值的差异或大或小不等。
4、不完善粒和杂质指标不同
美国和加拿大玉米标准中的不完善粒按照损伤粒总量计算,两国损伤粒总量和热损伤各级指标都相同,其中对于包含在内的热损伤粒还有单独限制。
两国杂质指标基本一致,都是将通过12/64英寸圆孔筛的玉米整粒和碎粒归与杂质合并为“破碎玉米和杂质”计算。



我国是将3.0mm以下的细小破碎玉米做为杂质,杂质最大限量为1.0%,比其他两国杂质指标限量严格。如果将美国玉米标准中的总损伤粒、破碎玉米和杂质合并计算后,减去1.0%的杂质,则1-5级分别为4.0%、7.0%、10.0%、 14.0%和21.0%。
我国玉米标准中的不完善粒1~5等分别为4%、6%、8%、10%和15%,比美国和加拿大标准规定的限制指标较严格。
另外,我国与美国标准对玉米表面有霉菌颗粒的归属是不同的。我国玉米生霉粒是指粒面生霉的颗粒,归属为不完善粒。而美国标准对颗粒表面轻微生霉,但霉菌并未侵入到颗粒内部的玉米颗粒,只要其他方面完善,应视为完善粒。
五、标准主要内容解读
(一)容重          (二) 不完善粒         (三)杂质          (四)水分          (五)分类
(六)检验规则     (七)标签标识        (八)包装、储存和运输
(一)容重
容重指玉米籽粒在单位容积内的质量,以克/升(g/L)表示。
作为玉米商品品质的重要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玉米的成熟度、完整度、均匀度和使用价值,同一品种玉米容重值越高,玉米籽粒中含的营养物质也就越多,它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质量定级的重要指标。
容重器属于计量器具,为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容重器需定期进行检定,重点检定容重器的容积和称量器具的准确性。
玉米容重的测定方法按本标准的附录A执行。水分不高于18.0%的玉米直接测定容重,高于18.0%的应按照附录B的规定降水后再测定容重。附录A规定了的玉米容重测定方法的仪器用具、试样制备、操作步骤和结果表示。在操作步骤中重点对GHCS-1000型谷物容重器使用做了详述,而HGT-1000型谷物容重器在测定时选用下口直径为40mm的漏斗,其安装及操作按照GB/T 5498容重测定方法执行。
容重测定应注意
测定样品应分二次进行筛选,确保筛下物全部筛选出去。上层筛中留存的玉米,应拣出并入试样。
测定样品是半净粮, 包括并肩杂质。
做双试验样品不够时,应保留筛出的全部杂质,并均匀地混入原样品,以供检验其他项目使用。
玉米随排气砣下落到容量筒后,应先关闭漏斗开关,用手握住中间筒与容量筒的接合处,平稳地抽出插片,使试样随排气砣一同落入容量筒内,再将插片平稳地插入插口。插片在插入时应准确、平稳、一次插入,不得造成容量筒晃动。
(二) 不完善粒
不完善粒指受到损伤但尚有使用价值的玉米颗粒。
玉米不完善粒包括虫蚀粒、病斑粒、破碎粒、生芽粒、生霉粒和热损伤粒六种。
本标准对不完善粒的定义和限量规定进行了修改,并对生霉粒单独限量。
由于玉米是以容重定等,未熟粒不饱满容重小,已影响到玉米的等级,因此玉米中的不完善粒不包括未熟粒,对玉米未熟粒不需要检出。
虫蚀粒被虫蛀蚀,并形成蛀孔或隧道的颗粒。
检验时应注意观察经虫蚀的胚或胚乳是否形成蛀孔或隧道,同时还应细致观察粒面是否有细小蛀孔,以免漏检。
对于只受虫蚀,但未形成蛀孔或隧道,仅仅在颗粒表面有轻微的虫蚀痕迹,而且没有虫尸、虫网,应作为完善粒。
美国玉米标准中虫蚀粒的解释
玉米颗粒遭受虫蛀、虫蚀,形成蛀孔、隧道,或留有明显可见的虫尸、虫网、虫粪等。如虽受虫蚀,但未形成蛀孔或隧道,完全没有虫尸、虫网、虫粪,而且未达到破碎粒的程度者,则应作为完善粒。
检验时不要切断玉米粒,以免增加损伤粒的量。
病斑粒 粒面带有病斑,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检验时应剖开皮层观察是否伤及胚或胚乳。
表面有病斑纹,但是没有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应归属为完善粒。
破损粒籽粒破损达本颗粒体积五分之一(含)以上的颗粒 。
检验时应注意籽粒有裂纹的不属于破损粒,但已经断开,还没有分离的,应归属为破损粒。
生芽粒芽或幼根突破表皮,或芽或幼根虽未突破表皮但胚部表皮已破裂或明显隆起,有生芽痕迹的颗粒 。 检验时应注意籽粒有裂纹的不属于破损粒,但已经断开,还没有分离的,应归属为破损粒。
生霉粒 粒面生霉的颗粒。检验时应注意肉眼可见粒面生霉即归属生霉粒。其他各类不完善粒与生霉粒兼项时按生霉粒归属。国家文件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美国标准中生霉粒解释
 整粒或碎粒明显发霉,或发霉虽不明显,但胚部或沿颗粒裂隙已有霉菌侵入的玉米。霉菌一般是蓝色或绿色的。
仅表面有浮霉的玉米、落地污损的玉米或紫胚玉米不属于发霉粒。
颗粒表面轻微生霉,但霉菌并未侵入到颗粒内部的玉米颗粒,只要其他方面完善,应视为完善粒 。
加拿大生霉粒解释
加拿大谷物委员会2006年8月1日发布的《官方粮食定等指南》(ISSN 1704-5118)中生霉粒:微生物感染的玉米颗粒,呈现黑蓝霉变,或者有可见霉斑。第二种情况是,划开外壳检查微生物感染情况。
热损伤粒受热后外表或胚显著变色和损伤的颗粒 。 包括:自然热损伤粒和烘干热损伤粒
检验时应注意胚显著变色是指深褐色,近似于咖啡色。
因籽粒本身颜色呈深褐色的,不能归属为热损伤粒 。
储存期间因过量呼吸,胚部或胚乳显著变色的颗粒。
   玉米在储存期间,在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因过量呼吸而发热,当到一定程度时,致使颗粒显著变色受损,其变色范围已超出胚部,沿颗粒两侧扩展到背部的玉米颗粒。
烘干热损伤粒
加热烘干时引起的胚部或胚乳显著变色、变形或膨胀隆起的颗粒。
   在储存前,高水分玉米都要进行烘干降水,因烘干设施、玉米品种或玉米成熟度等原因会对玉米颗粒造成损伤,形成焦煳粒、烟薰粒、胚部膨胀隆起以及变色变形的颗粒。
不完善粒检验是在检验过小样杂质的样品(100g左右)中,按标准规定逐项检出不完善粒,合并称量。
注意:检验热损伤粒、病斑粒、生芽粒不能准确鉴别时应剖粒检验。
比如:胚部热损伤的籽粒不能准确鉴别时,应用刀尖将表皮剥离观察。粒面无霉但胚部明显变色的籽粒,应用刀尖将表皮剥离观察。
(三)杂质
杂质是衡量粮食质量的重要指标,与粮食储存、加工有密切关系。
包括筛下物、无机杂质和有机杂质三类。
注意事项:
(1)玉米以外的有机物质,包括异种类粮粒均为杂质。
(2)严重病害、热损伤、霉变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变色变质,无使用价值的玉米均为杂质。
(3)玉米芯上的玉米应剥离下来,分别归属。
(四)水分
水分检验按GB/T 5497执行。该检验方法规定了105℃恒重法、定温定时烘干法、隧道式烘干法、两步烘干法等测定玉米水分的仪器和用具、试样的制备方法、操作方法以及结果计算等。其中105℃恒重法为经典方法,也是仲裁方法;定温定时烘干法为经验方法,因时间相对较短,其检测结果与105℃恒重法差0.1%左右,多为使用者采用;隧道式烘干法已经淘汰;两步烘干法是对玉米水分超过16.0%的采用两步烘干法。
由于该标准规定的水分测定方法操作费时,无法满足玉米流通各环节需要。部分粮食企业在玉米收购、储存、加工等环节,多选用电容法、电阻法或红外线加热等快速水分检测仪器检测水分含量,作为玉米水分的参考值。
此类仪器应选用符合技术条件与试验方法标准的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应按照要求,定期或适时与105℃恒重法比较,超出规定误差的需要进行校准。对此类仪器测的定结果有争议时,以GB/T 5497规定的105℃恒重法为仲裁方法。
采用105℃恒重法测定水分时,应注意:
样品粉碎应使用测水用水分磨,每份样品粉碎前应将磨膛清理干净。样品粉碎过程中磨膛温度明显高于室温时,应停止粉碎,待温度降至室温继续操作。粉碎细度应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称量时应用角匙将样品充分混合均匀。
称量前应将天平调至水平,称量时应将样品放置于天平托盘中心,天平门应关闭,称量过程中应避免震动,天平、干燥器中的变色硅胶保持蓝色。
样品在称取前,应用牛角勺搅拌均匀。
选用的烘箱温度均匀性应满足要求。烘盒应围绕烘箱中心位置摆放,一般每次不超过8~10个烘盒并放置在上一层为宜,以防止异物掉入烘盒。送取烘盒后应立即关闭烘箱门,放入烘盒后5分钟内将烘箱温度升至所需温度。
称样量应尽量一致,烘盒规格应一致,以减小误差。
(五)分类
黄玉米:种皮为黄色,或略带红色的籽粒不低于95%的玉米。
白玉米:种皮为白色,或略带淡黄色或略带粉红色的籽粒不低于95%的玉米 。
混合玉米:不符合第4.1条或第4.2条要求的玉米 。
        注意:玉米中的特殊品种,如糯玉米等不在此分类中,即不适用于本标准的分类规定。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标准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