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家给永年小麦支高招
3月29日,记者来到地处华北平原的河北永年县万亩小麦示 范方----讲武乡小北汪四分村采访,但见国家和省、市、县的14名小麦专家团正在麦田针对小麦冻害情况,聚精会神地为小麦“把脉”“开方”,手把手指导 农民搞好春管,鼓励农民减灾增收,坚定信念。
永年县是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也是河北省夏季作物小麦主产区。这里的农民告诉说,“往年到了这个时候,麦苗长的已经很茂密,基本上看不到地皮 了,而今,到了这个时候,田里的麦苗依然是稀稀拉拉,真让人闹心”。今年67岁的梁风岐老汉,种了三、四十年的地,从未遇到过今年的苗情。他说,往年“两 晚一控”(晚浇水、晚施肥,控制麦苗疯长)一直是小麦增收的常规措施,今年看来这老办法是不行了。
去年11月10日连降大雪,积温降低了100摄氏度,小麦冬眠早,分蘖少,返青晚,生长期减少了25天。对此,必须变往年的“两晚一控” 为今年的“两早一促”(早浇水、早追肥,促苗增长)。
今年41岁的关青文,多年种麦10亩,收获小麦在万斤以上。他说,除了种好这10亩小麦外,剩余时间在外打工,日收入50元。对于今年的苗情, 他正在大把大把地为麦田撒施碳胺。“喂!农民大哥,亩施肥多少?”“亩用碳铵100公斤,不能少哇!”“这样的用量是不科学的,不仅作物消化不了,造成不 必要的浪费,还会影响小麦品质,造成环境污染”。“那你说该咋办?”“合理的用量应该是碳铵30公斤或尿素10公斤。”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高级农艺师 赵秀萍快步向他走来,拔起一颗麦苗,给他讲解小麦各个生长环节的正确施肥量。
在西苏乡双陵村,62岁的杨印海正在为小麦锄草中耕,他种的小麦品种是“粮星99”,由于抗寒能力较好,苗情好于相临地块的其他品种,但远不及 往年。农业部种植业司粮油处的万富世处长接过杨老汉的锄头,一边帮他除草,一边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讲解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促弱转壮的道理,博得在场农民的 一片掌声。
傍晚时分,记者来到广府镇石官营村周巧荣的家里,这里的十多名村民围座在电视机旁,正在收看县电视台播放的关于小麦春管的电视节目,一位村民从 兜里掏出县里印发的标有农技人员联系电话的“明白纸”,不少农民的手机上还存有小麦春管的提示短信,农民对尽快促弱苗转壮苗,不减产,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