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新中国粮事

发布时间:2007-02-06

      中国人对吃粮之事素来是十分重视的,老古话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特别象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倘若哪一天粮食供应断档了,实在是性命交关的事体。抗战时 期,由于日军的封锁,市区的粮食供应三日两头要断档,市民不得已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去郊区背米。解放前夕,物价飞涨,粮店老板囤积居奇,由此爆发了好几起抢 米风潮。
解放后,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城市居民每家每户都有一本购粮证,实行定点供应。而且根据居民的不同身份制定了相应的定粮标准,如 一般市民每月25斤,从事脑力劳动的每月29斤,从事轻体力劳动的每月35斤,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每月45斤。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遭受了 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农村粮食奇缺,甚至有饿死人的现象发生。城市居民的定粮虽未减少,但副食品的供应却大为紧张,一个月见不到几次荤腥。人们肚子里油水 少了,饭量自然就增加了。当时街坊邻居见面,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粮食够不够吃。不少家庭甚至吃得扣克扣,每个月的第一天就需去粮店买米下锅。为了避免这一 现象,粮店于是规定每个月的26日就可购买下个月的指标,但需事先办好购粮手续,到时去居委会背米即可。
记得有一次我家也预定了30斤米,并 由我负责把米背回家。那天放学后我便去了居委会,看到自家的米袋便扛起就走。十一二岁的我背着30斤米感到并不十分吃力,心里还十分得意自己的力气不小 呢。但是大人下班回家后情况便不对头了,父亲看着米袋说这米的份量好像有点问题,母亲便马上去邻居家借秤来称,一称居然只有20斤,足足少了10斤米。父 亲的脸色立刻就变了,马上背起米拉着我去居委会论理。然而已经晚了,居委会已是铁将军把门,粮店的人早就走了。结果米没有补到,而我却挨了一顿长长记性的 “生活”。那个月我家因此只能天天以粥充饥,几乎没吃过一顿干饭。
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 到极大提高,不仅粮食连年丰收,而且供应城市的各种农副产品十分丰富。所以城市居民的定粮虽然仍是那么多,然而由于吃的食物丰富了,家家户户的定粮基本上 都吃不完。不过粮食虽然够吃了,但好米却依然难以吃到,因为粳米是定量供应的,每人每月只有6斤,其余的只能买籼米。籼米有两种,一种是早籼,涨性好但吃 口差,在粮食紧张的年代很受人们欢迎;一种是晚籼,涨性差但吃口好,是当时大家青睐的品种。不过粮店平时能买到的籼米基本上都是早籼,晚籼一到便被抢购一 空。有时候一大早粮店门口就排起了长队,那是因为居民听到这天可能有晚籼供应的风声,于是便闻风而来,人一多自然又要排队了。
上世纪90年代 初,国家取消了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城市居民购粮不再需要凭购粮证和粮票,购粮方式因此有了更多的途径和灵活的选择。起先只不过是在菜场边出现了几只卖新 米的摊位,后来便迅速发展到各类超市和便利店供应各类品牌和各种规格的小包装大米,原先依靠垄断地位而生存的国营粮店只得纷纷转行或关门大吉。如今,我家 买米基本上认准了附近菜场的一个米摊,因为这个米摊不仅价格公道、质量保证,而且摊主的服务态度特别好,一个电话过去就可送米上门。不过,粮店虽然关门 了,国家对粮食的管理并未放任自流,否则在当前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一些国家甚至出现粮荒的形势下,我国的粮食价格何以能在较低水平下稳定运行呢?仅凭这一 点,我们也要从心底里喊一声,还是社会主义好。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经商故事

相关资讯

下一条:古代的徽州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