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
发布时间:2016-04-08
4月7日,农业部宣布今后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以改革过去临储制度带来的高库存和陈化风险。
从2007年起,国家从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以带动种植积极性稳定平方米产量的政策,实施以来,在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取得了良好效果。但2011年之后,包括玉米在内的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跳水,而中国玉米收储价格却逐年提升,这让国内库存不断堆积,玉米出现严重供给过剩。导致了国内国外粮食市场产生巨大价差,国内粮食库存不断突破历史新高。同时存库存畸高,陈化风险极大。
同时,收储政策持续实施也导致了国内国外粮食市场产生巨大价差,导致华北和东北价格倒挂严重,出现华北玉米大规模倒流到东北腹地的反常现象。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表示, 2016年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调节生产与需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过去由国家收储机制导致的价格倒挂将不复存在。同时,为了保障农民利益,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保持优势产区的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目前,农业部正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好这项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