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粮食价格改革操作要更精细
2月27日,农民日报社主办的“2016中国三农发展大会”开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出席大会的嘉宾围绕一号文件精神解读,农业供给侧改革等三农热点问题进行了发言讨论。
发言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陈锡文
我们现行的粮食政策就是在2004年生成的。已经有12个年头,粮食政策作为供求关系调节的政策,它是短期的。在慢慢运行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环节条件背景变化,也引起这个政策自身也在变化。形势告诉你,你不改就走不下去,现在不能因为要改(就认为)这个政策当年做得不对。
当然,在这个政策上,大家可以看到,由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最低价的目的和针对性发生了变化,最开始最低价是粮食价格政策,但是走到最后,大家能感觉到,它变成了农民收入的补贴政策。
所以政策本身的内涵在不知不觉的发生变化。于是,它起到的效果也必然发生变化。但是,我们现在并不是说这十几年来这个政策前半段是好的,后半段有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有什么问题,也是对的。毛病在哪里?你不能把补贴的钱和市场价格混在一起,这样就把市场信号搞乱。
2013年下半年国务院就开始研究,感觉到问题了,所以研究决定,2014年先推出两个,一个是新疆的棉花,第二是东三省的大豆实行目标价格改革。第三步,就是去年9月份,国务院出台了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从1.12元降到1元,玉米价格也开始回归,但是事走到现在没走完。现在来说,政府部门从各个方面,以及粮食主产区的几个省份,通过这一段的调研、讨论和磨合,基本上意识已经形成了:
最关键的一条,政府到底拿多少补贴补农民,这事对下来就行了,这涉及到财政预算,要经过人民代表大会。两会以后,会尽快出来,才不耽误老百姓的春耕,要不然种什么,怎么种,否则就搞不清楚。
现在的态势已经明朗了,基本思路都已经共识了,怎样更精细地去操作,最关键是不要让农民受大量的损失。1998年最高点,1999年开始降,降了五年。一直到2008年粮产量再次超过1998年,十年了,这样的事情不能重复发生,所以一定要保护好农民的利益。
今年的文件里,大家看到主要粮食品的改革讲了两点,一是先讲稻谷和小麦,稻谷和小麦是继续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但是加了一个完善,继续执行和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玉米的事情讲清楚了,一定要改革,是不是小麦和稻谷就可以不改,我不这样理解。今年一号文件讲了今年如何达到目标,就是完善。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小麦和稻谷是老百姓的口粮,玉米主要是工业原料和饲料,老百姓对口粮体制政策的变化的净关注程度会越来越高,敏感度高。第二,小麦和稻谷受到的冲击不会那么大,因为它是有关税配额制保护的。
有一条大家一定要理解,如果玉米的体制改革出了台,小麦和稻米的改革不跟上的话,底价关系乱了,粮食供求的平等结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所以,玉米的改革必须要先行,因为面临的矛盾非常的尖锐,但是小麦和稻米的改革,必须相继跟进,不能拖的时间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