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中国或重启玉米制造乙醇

发布时间:2015-10-19

    有分析指出:玉米市场面临着产量高、进口高、库存高“三高”问题,而下游消费环境极为疲弱,新粮上市价格暴跌,当前的情况下,大库存如何消化成疑问,出台新的应对政策已经非常紧迫,应及时通过引导种植结构调整、减免企业税负、增加避险工具等途径保护农民及玉米企业的利益。

    玉米深加工行业正处于水深火热状态。据统计数据:除玉米油有上涨外,其他三种副产品跌幅较大,其中玉米皮和玉米粕价格几乎腰斩。以山东地区为例,7月份以来,玉米淀粉价格从6月份的2900元/吨大幅回落到2500-2600元/吨,加工企业亏损在350-400元/吨。

    深加工企业在消化粮源、促进农民增收、提高霉变玉米使用价值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受收储政策影响,玉米市场价格出现扭曲,深加工行业与玉米价格长期倒挂。部分原料需求不得不转向国外,高粱、木薯等玉米替代品进口量达2000万吨以上,并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减缓了玉米的去库存化进程。

    国家在消化陈粮上的矛盾焦点随之发生了转移。此前,从粮食安全角度考虑,我国发展燃料乙醇这一玉米下游加工行业一直较谨慎。而在当前玉米已阶段性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庞大的玉米库存亟待解决。

    我国2000年开始发展以玉米等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并在东北、河南、安徽等地按10%的比例添加到汽油中,每年可消耗玉米450万吨左右。

    有分析认为,当前阶段,应当放手释放乙醇对玉米的需求。燃料乙醇是消耗庞大陈化玉米库存的唯一出路,有些发霉的玉米不适于人类或动物消费,但是适合制作燃料乙醇。中国是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仅次于美国和乙醇。截至2014年,中国添加10%燃料乙醇的汽油(E10汽油)的年产销量为227万吨,相当于当年全国汽油总消费量的23%。

    也有消息称,地方政府已经向发改委提交建设玉米乙醇工厂的计划书,产能超过一百万吨,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这些计划仍在等待发改委的批准。有报道称,中粮集团和黑龙江省已经达成建设两座乙醇工厂的协议,每家工厂的年产能均为30万吨。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市场分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