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烂心烂茎病应及时喷拔除病株
进入7月下旬以来,济南、济宁、潍坊等多地农民反映,近期玉米出现了烂心、烂茎的病害。
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齐军山、徐作珽等专家介绍:目前出现的玉米烂心、烂茎是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今年发生较重,提醒农民近期需重点预防。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俗称烂茎病、烂腰病,在严重地块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尤其在暴风雨后的高温高湿天气下,发病迅猛,严重时全田倒伏枯死。今年天气变化大,高温期来得晚,玉米喇叭口期遇到风雨天气,易被风刮弯,玉米植株因有伤口而易发生细菌性茎腐病。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传播主要靠病种、病残体、病残土等。病原菌在土壤中的主米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菌源。病菌经叶片或茎秆的气孔或叶鞘间隙或伤口侵入植株引起发病,并随风雨传播蔓延。高温高湿是本病发生发展的有利条件,尤其是7月下旬到8月上旬高温多雨,潮湿闷热天气,叶鞘积水,最利于病菌侵染。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与田间管理有一定的关系,如重施苗肥或偏施氮肥导致发病偏重,反之,前期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则发病较轻。另外,田间植株密度大引起植株徒长,遮阴严重,株间湿度增高也会导致发病重。
及时喷药,及时拔除病株
对于防治措施,徐作珽也给出了建议:在玉米生产主产区或常发病地块,大小喇叭口期就应积极预防。对出现零星病株枯叶或烂心叶时,应及时喷施S-诱抗素(福施壮)水剂2000倍液+77%可杀得3000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也可以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粉剂2000倍液+33.5%喹啉铜可湿性粉剂75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1000倍。要全田防治,不能只防治发病中心植株,重点喷灌心叶和茎秆。发病严重时,可选以上2-3种药剂配成50-100倍液对玉米植株的腰杆或叶鞘部的病斑进行涂茎防治,隔5-7天一次,连防2-3次。对于发病地块,除了及时喷药,还应该随时拨除倒折病株,减少菌源,携带田外深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