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某面粉厂老板失踪多年 农民粮款无处寻
2013年12月17日,叶县邓李乡孙寨村村民张永(化名)反映,该村共有村民500户,其中150多户农民往该乡郝庄村的一家名为“玉叶”的面粉厂存入小麦,郝华为面粉厂的负责人。按照当初郝华对村民的承诺,玉叶面粉厂属于向村民代收小麦,面粉厂以每年每公斤2分的价格向村民支付利息,村民可以根据需要取出麦子或者获取利息。
玉叶面粉厂的“储户存粮手册”首页写有存粮农户的名字、年份,次页详细记录着存入小麦的日期、定价和大小写的小麦数量。比如,张永于2007年6月4日存入9630公斤小麦,当时的定价为每斤0.76元,其他村民手中也都有一个或多个存粮手册。
“我们村离郝庄近一些,听说他的面粉厂办得挺好,加上也都是乡里乡亲,没想那么多就把麦子放到他那里去了。当然,他给的利息也稍高一点,没想到最后竟成了这样。”采访中,张永告诉记者,除了孙寨村、郝庄村这两个邓李乡的村子外,邓李乡周边的龚店镇、水寨镇等也有不少村民都将小麦存入了玉叶面粉厂。
采访中,村民告诉记者,2009年6月的时候,当他们准备向玉叶面粉厂存麦并将上一年的利息钱款取出时,却发现位于郝庄村的玉叶面粉厂大门经常紧闭。开始以为是老板有事了,没多想,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对劲,一打听才知道,面粉厂已倒闭。接着,就有人传出这样的话,说农民存入的粮食已经被人卖掉了,好几百万斤了。
这样的变故,让所有在面粉厂存粮的农民都大吃一惊。要知道,这些粮食,相当于他们一年的所有收入,家里的支出、来年的种子化肥等费用也都全指望这些钱呢!
“出事后,我们村赶紧把手头的存粮本合计合计,算了算总共有38万斤麦子。其中,我家在里面就存了1万多斤麦子。”村民张永说。张永存粮手册上显示,2008年6月、2008年8月郝华分别支付张永存麦利息款770.4元和114元,2009年4月支付以上两次麦款本金5000元,折麦3623公斤,最终张永家剩余6007公斤小麦。
“说实话,将麦子存他那儿的确是因为他收得比市面上贵2分钱。每年去要麦款和利息时,他都好说歹说只让我们把利息拿走,最终没想到他能把那么多麦子都卖了,这可是我们的血汗钱啊!”采访中,说到此处,张永连连摇头。
除了张永,记者看到其他村民存粮手册里被欠的麦子少则是5000斤,多则10000斤不等。在郝庄村,离玉叶面粉厂不远的几户村民在面粉厂存粮都不少,都在1万斤以上。虽然郝庄村没有像孙寨村一样统计总数,但也有100户左右村民握有未结付的存粮手册。
存入麦子村民面临的难题是,自从玉叶面粉厂倒闭关门后,他们就再也没见过郝华,村民也联系不上他。
记者来到郝庄村玉叶面粉厂门前,发现面粉厂大门紧锁,宽敞的厂内也被搁置已久,看起来一片狼藉。随后记者从多方了解到,郝华在1992年开办面粉厂之前做过郝庄村村支书,开办面粉厂后,据说因为效益不错在叶县当地颇有影响力。
随后,记者向邓李乡承包郝庄村的干部邓群长了解到了部分情况:“前些年郝华面粉厂做得是挺大,后来由于管理不善,面临困境,关闭了,随后他通过担保目前在南方做运输生意。他卖的麦子不光包括我们一个乡,还有相邻其他乡村民的粮食,总共有300万斤左右的数量。得知这事后,我们也设法电话联系他,当时郝华承诺和村民见面,并想办法把事情解决。此后,乡政府也一直积极处理着这件事。”
村民担心的问题是,随着时间越来越久,郝华的事会慢慢过去没人管:“四五年了,一直也没见到过郝华本人,我们的电话他一概不接,真不知道会拖到什么时候。”采访中,记者拨通了郝华的联系方式,电话显示他的号码所在地为广州。电话接通后,郝华得知记者的意图,立马挂掉电话并设置成呼叫转移模式。
事情发生后,有村民以郝华行为属于经济诈骗要求县政府调查。2013年12月20日,记者向叶县公安局经侦大队了解该事,经侦大队一名负责人向记者解释,由于此事时间较长,前期主要是县政府和当地政府协调解决,近期才由经侦大队介入调查,郝华就在叶县当地,也亲自到公安局接受调查。“但经过调查,此事不符合诈骗案件的立案标准不予立案,将向县政府汇报调查情况,由县里决定如何进一步处理。”
此外,记者咨询了河南豫和律师事务所的李瑞丽律师,他解释村民和郝华之间属于民事纠纷,村民可以到法院进行诉讼,由于牵涉到的村民众多,若郝华表示无力还款,法院可以将玉叶面粉厂的厂房进行拍卖后对村民进行现金赔偿。
对于村民下一步将采取何种方式要回面粉厂欠下多年的款项,还将持续关注。(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