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再起论战 各方说辞不一
央视网近日披露黑龙江大豆协会有关人士“转基因大豆油与肿瘤高度相关”的言论后,围绕这一话题的争论,迅速形成新闻热点。争论当中,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一方,与认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一方尖锐对立。那么,转基因食品到底是魔鬼还是天使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对央视网记者表示,如果转基因食品能够导致人体患病,政府是不会批准其上市的。我国对进口转基因食品上市的条件要求非常严格,如规定必须是在出口国国内市场已经有同样用途的食品。
罗云波是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曾主持国家“863”项目“转基因食品营养学评价与转基因农产品检测技术”子课题,以及农业部“948”项目“农业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关键设备及相关材料的引进”等课题。
罗云波表示,主流科学家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是认可的。2005年6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部门就转基因问题发布报告,其中明确表示:“目前国家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都经过了风险评估,它们并不比传统的同类食品有更多的风险。”
罗云波认为,食品的不安全性是相对的,比如饮用水是安全的,但是饮用过多的水对人体可能有害处。他表示,世卫组织的观点表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只会比传统食品更高。
农业部日前批准发放三个可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大豆安全证书,从而使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已达82个,准许进口转基因作物的领域涵盖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等。这一消息迅速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有人问: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到底消费了多少转基因食品?
其实,最大的转基因食品消费国并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巴西、阿根廷。日本、欧盟与我国的消费量相当。如果从人口数量来看,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消费量并不大。在美国,93%的大豆、93%的棉花、86%的玉米和90%油菜都是转基因品种。此外,美国80%的包装食品都使用转基因作物作为原料。不过,对于转基因的争议,在美国也一直没有间断。
云南财经大学教授、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取得农业与资源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顾秀林,是一位坚决反对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专家。她表示,目前国际机构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上的态度,都是模棱两可的。她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原因在于“他们不愿说出真相”。
顾秀林向记者介绍,法国卡昂大学的动生物学家研究小组,曾用两年的时间给小白鼠做转基因玉米喂养实验,结果发现了以下问题:其一,这些白鼠的肝、肾被严重损害;其二,雌鼠70%早死,雄老鼠50%早死;其三,雌鼠易患乳腺癌;其四,干扰荷尔蒙分泌,引发病变。在实验中,喂给小白鼠的是来自美国的转基因玉米。
顾秀林强调,超过一半的中国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知之甚少。现在国内由于转基因食品被合法地允许进入市场,没有一家超市去检验百姓消费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她说:“我们国家应该进行自己独立的实验,这项实验应该长期进行,需要持续多年而不是数月就能完成,只有这样,问题才能被暴露出来。”她指出,由于中国人消费了大量的转基因食用油,因而中国百姓日常摄取食物的5%是转基因食品。
顾秀林认为,转基因作物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她说,在美国,一种转基因抗虫棉种植六年后,人们发现了害虫出现进化,这种抗虫棉已无法抵抗产生免疫力的害虫。
金谷粮食网通过查询资料得知:2005年6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报告主要内容称,对目前市场销售的转基因食品的检验表明,这些食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没有任何危害。然而,世卫组织仍主张继续就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更深入评估,对每一种新的转基因食品进行检测,因为不管哪一种食品,人们不经过长期跟踪研究就很难知道它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
可见,世界卫生组织对转基因也是持审慎态度的,而不是一味的力挺。转基因发展时间太短,是否对人体有害,目前还未可知;是否会对环境采取影响也未可知;是否对后代产生影响,更未可知。
但是,所谓的罗云波教授,在说到世界卫生组织对转基因的看法时,只说对转基因有利的,而无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对转基因应当采取的谨慎的态度,不顾及事实,而是一味直说好,说的天花乱坠。对待转基因这样的技术,不是科学看待、认真研究,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直言其好;对待转基因这样的农产品,不是采取谨慎种植,长期观察的方法,而是全盘接受。试问。这些所谓的教授是什么心理,是怎么当上教授的?再问,你们这些所谓的教授,到市场买油,给家人买油,专门挑转基因的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