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大米价格低 并不见得是好事
发布时间:2013-01-14
《华尔街日报》曾报道中称,2012年的全球大米市场上出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大买家:中国。美国农业部对中国的监测数据也显示,中国于2012年在国际粮食市场上进口精米260万吨,较2011年的57.5万吨同比提升了352.17%,创出历史新高。而在过去50年中,中国仅有四年是大米净进口国。
有分析机构认为:中国现在有两个分裂的市场,农民向政府出售大米,而消费者则从海外购买大米。这导致政府购买的大米很多都被储藏起来,而不是用于加工和消费。
为保证农民利益,国内往往由央企中储粮代表政府对大米进行政策性收储,而政府设定的大米价格远高于全球市场同级别大米。这就使那些在越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收购大米的中国进口商有利可图,他们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在国内市场出售这些进口大米。
许多进口大米的到岸价只有1.4元/斤,而国内这个价格往往只能买点尚未加工的稻谷。这两年国家要解决农民工规范用工的问题,因此种植的人力成本翻了一倍,加上农药化肥、农业机械、柴油汽油、水电、种子的成本都在攀升,米业公司基本上都是微利。
有分析认为:目前进口大米的销售方向主要倾向于购买力更低的农村农贸市场,以及希望在成本上有所节约的餐饮渠道。从国家宏观层面,进口米的大量涌入使得国内收储大米库存更会大增,这不仅会使政府不得不额外增拨国内粮油储备财政补贴,更为重要的是稻谷安全储备期限仅有2-3年,目前不耐储存的稻谷已有5230万吨,过高的粮食库存会造成较大的陈化浪费。
金谷粮食网认为:过多的粮食库存并不见得就是好事。粮食作为消耗品,储备量也要适当。一方面要保障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另一方也得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下游产业链的经济利益。只有全线都稳定,粮食安全才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