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技创新促稻谷玉米双丰收
稻谷飘香,玉米金黄。江淮大地眼看着又迎来一个丰收的季节,田间忙碌的农民露出开心的笑容。农业大省安徽在抓粮食生产这项“重中之重”的战略性工作过程中发挥创新精神,引领传统粮食生产方式革新,再度迎来增产增收的好消息。
“今年真是风调雨顺,我的水稻又要增收了。”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同大镇连河村种粮大户潘英友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去年秋收时,他的每亩田收到了600公斤稻谷。今年秋稻的长势明显好于去年,估计每亩地能多收个几十斤。“你瞧瞧,这边高一些的稻田全部是机插秧种下的,比那边手工插秧和直播的稻田明显长得壮些。看来科学种田还是好处多。现在我种粮再也不像以前那么累了,每天到地里看看坐阵指挥就行了。”指着面前穗粒饱满的一片大田,潘英友感慨地说道。
“看目前的长势,今年又是一个晚稻丰收年。我县今年丰收增产已成定局。”庐江县副县长葛世新告诉记者,该县双季稻面积居安徽省第一位。该县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引领全县农业生产的一号工程,先后出台了稻米提升行动、“一袋米”工程等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文件,县财政累计投入千万元专项资金发展优质粮食生产,重点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生产等。
皖北到江南,处处飘洒着谷物成熟的香气。北方地区秋玉米的长势同样喜人。“今年玉米种得迟,但没想到长得还挺好,一亩地收到900斤没问题。”宿州市埇桥区张庄村农民陈开祥掰开饱满的玉米棒向记者展示。
宿州市农委副主任赵晓春介绍说,由于农民外出打工较多,以前秋季农业生产较为粗放。针对这种情况,该市组织了专业协会,帮助农民进行机械化播种、追肥、病虫害防治、机收等全程服务,目前宿州市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900多个,今年秋季作物田管中这些合作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外出打工农民提供了抗旱、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服务,初步改善了秋季生产田管粗放的局面。
“今年我省秋粮长势良好,预计将在去年的基础上有较大增幅。”安徽省种植业局局长牛运生告诉记者,安徽在抓今年秋粮生产上有两大突破性变化。一是在全省30个粮食主产县推广水稻机插秧工作,主抓工厂化育插秧,解决人工插秧劳动力短缺、秧苗稀疏的问题。省财政专门拨付了3000万元资金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二是针对玉米种植拿出2000万元进行植保专业队建设,在20个玉米生产大县开展玉米专业化统防统治试点。扶持建设玉米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队,同时在10个县发放控释肥补助,以解决玉米种植后期追肥难症结。这两项举措对于整个秋粮的生产起到了示范与保险的双重作用。这既是对传统粮食生产方式的一种革新,同时也代表了未来农业发展转型的新趋势。(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