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中储粮:从“大粮仓”到“大粮商”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2-09-15

  不久前,中储粮总公司2012年年中工作座谈会在长春召开,会议中披露出了中储粮上半年的经营业绩,而在未来公司发展中,强调了直属库向粮食收购、保管等政策性角色回归,而经营性业务增加了物流和食品的拓展。显然,中储粮未来在粮食调控与产业链延伸上要加大前进的步伐,一个全产业链帝国已经呼之欲出。

  然而,中储粮作为一个政策型央企大力拓展经营性业务,其角色定位愈加模糊,为外界诟病。即使正在进行中的董事会制度改革,对此也没有明晰的说法。

  此外,中储粮部分经营性业务都由分公司、子公司和直属库、代储企业实际操作。决策权和执行权集于一身,内部权力缺少制衡,加之粮食政策性收购职能背后的监管缺失,导致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和直属库屡曝大案。

  为了应对腐败暴露出来的管理漏洞,中储粮领导层在年中座谈会上强调直属库向粮食收购、保管等政策性角色回归,而分公司、子公司等从事的经营性业务要逐步收回到总公司,由总公司成立专门的分公司负责管理。

   在本次年中座谈会上,中储粮董事长包克辛的讲话文件中透露,中储粮上半年实现21.6亿元的盈利,同比去年增幅为50%,业绩提升主要来自粮食保管补贴费用的增加。也就是说,中储粮的盈利,主要还依赖它的政策型央企身份。这离包克辛上任中储粮总经理时提出的从“大粮仓”转型“大粮商”的构想还很远。

  作为一家被定位为“政策性粮油储备企业”,中储粮在收储方面享受国家补贴的政策性粮油业务,又不断踏入粮油加工、物流等充分竞争业务的深水区。这引发了外界对其角色定位的争辩。

  在食用油方面,中储粮一直强调自己的优势主要在于加工成本可以比益海嘉里与中粮减少6%,总体价格比福临门和金龙鱼低3%~5%。

  中储粮内部人士表示,中储粮涉足经营性业务是因为“归口于国资委,有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与石油石化、电网、通信等公益性的央企一样,国资委每年都要对中储粮进行考核,要求每年完成利润,增加指标。

  在中储粮网站的介绍上亦有“享有国务院确定的国有大中型重点联系企业的有关政策,在国家计划、财政中实行单列,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字样。其直属库的定位则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但在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研究所农村室主任蓝海涛看来,中储粮理论上不存在自负盈亏的问题,因为粮食收储上,“盈亏都是财政部的”。中储粮今年上半年的业绩也说明了,中储粮主要还是靠政策性业务部分盈利,而贸易业务,据内部人士表示,“处于亏损状态。”至于经营性业务收益,由于中储粮从未公开财务情况,则不得而知。

  中储粮的说法是,如果仅仅掌握原粮,会大大削弱粮食调控的效果,“适度发展粮油加工”是中储粮的必经之路。一位中储粮内部人士表示,“现成的粮源、粮库、物流、加工厂,中储粮就是想盘活存量做增量。”

  高铁生说,2008年,全球发生了金融危机,造成了粮食紧张。当时上海粮食局的一个领导就告诉我,为了应付当时的局面,上海启动了平抑粮价、油价措施,刚开始效果并不显著。原因是什么呢?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向市场投抛的不是成品,而是诸如毛油、大豆、粮食这些初级产品,但老百姓已经不吃这些了,他们要吃深加工的粮食,吃品牌的产品。

  但另一些人士对这种说法高度质疑:只要中储粮抛售原粮到一定程度,就能稳定粮价,同时控制加工企业规模,不要让少数加工企业达到垄断规模,一定可以实现调控目标。

  不过,在2010年经营性业务被叫停后不久,2011年中储粮就开始在食用油和米业等市场上的发力。从现状来看,决策部门似乎已经认同了中储粮的做法。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企业动态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