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玉米致死性“坏死病”病情持续恶化
发布时间:2012-09-11
肯尼亚玉米致死性“坏死病”病情持续恶化,恐殃及东共体其余成员国。自去年底首次发病以来,肯玉米受灾面积已超过1万公顷,肯玉米主产区南裂谷地区为主要受灾区域,目前肯粮食安全风险陡增。东共体号召成员国扩大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取消粮食贸易壁垒,鼓励对邻国粮食出口,以防肯形势恶化。
玉米致死性坏死病(Corn lethal necrosis,CLN或Maize le-thal necrosis,MLN)最早于1976年在美国的堪萨斯州和内布拉斯加州发现。CLN是由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aize chloroticmottle virus,MCMV)与小麦条纹花叶病毒(Wheat streak mo-saic virus,WSMV)、或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mosaic vi-rus,MDMV)、或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发生协生作用产生的[1-4]。据报道,在我国云南已发现MCMV[5],且SCMV、MDMV和WSMV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1生物学特性1.1寄主范围和症状到目前为止,CLN仅在玉米(ZeamaysL.)上发现[1-4]。MCMV、SCMV、MDMV和WSMV均危害禾本科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