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涨价引发诸多问题 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
发布时间:2012-08-02
随着玉米、大豆、小麦价格持续飙涨,不少人担心,2007年至2008年时粮食危机的一幕可能重演作为一类与经济和社会关联度极高的大宗商品,农产品价格的意外大涨,给全球带来了广泛的影响。玉米涨价,与之密切相关的肉类、乙醇和甜味剂等行业,都开始明显感受到成本的上升,进而影响到餐饮和食品加工等诸多企业。更令人担忧的是,农产品涨价带来的通胀和粮食安全问题。随着玉米、大豆、小麦价格持续飙涨,不少人担心,2007年至2008年时粮食危机的一幕可能重演。世界银行本周专门发布报告指出,美国异常干旱天气、欧洲一些国家持续降雨以及俄罗斯、印度等产粮国降雨不足等因素,已经增大了国际粮价的波动,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世行表示正密切关注粮价,以帮助各国政府制定适当政策。
相比世界其他地区,食品在亚洲的消费开支中占的比重更大,因此粮食价格上涨对亚洲通胀的影响尤为明显。根据IMF的数据,在亚洲新兴市场,食品开支占比达到35%,而美欧国家这一比例仅为20%左右。现在还没有必要对亚洲的粮食通胀问题太过担忧。对亚洲的食品通胀而言,更重要的还是石油和大米。不过,坏消息在于,国际油价近期开始重回上升轨道,并重返90美元。一项针对华尔街投资人士的最新调查显示,业界认为,随着主要经济体不断加大政策刺激,油价可能很快重新上攻100美元。尽管亚洲影响食品通胀的最关键因素——大米价格迄今仍保持相对稳定,但鉴于农产品价格的关联性历来较高,大豆、小麦等涨价,很容易推高大米价格。所以,亚洲经济体需要引起最够的重视,密切监测大米价格的最新变动。
多方迹象表明,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已经开始实质影响中国经济。事实上,即便本地食品价格还未全面明显上涨,一些亚洲经济体已经不得不开始为通胀提早打算。在经济增速已降至9年来谷底的印度,尽管6月份的CPI增速有所放缓,但印度央行却无法和韩国、中国等其他国家一样重启降息。本周,印度央行宣布维持基准利率在8%不变,以便控制可能再度升温的通胀。
在中国,眼下能看到的国际农产品涨价影响主要体现在期货市场,其中尤以豆粕为代表。大商所豆粕期货近期不断刷新历史高点,自6月中旬以来的累计涨幅超过25%,一度出现“豆粕比钢材贵”的现象。大豆、豆油、玉米等期货品种6月中旬以来也有不小的涨幅。相比期货市场的短线炒作,更令人担忧的是国际农产品涨价可能加大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多方迹象表明,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已经开始实质影响中国经济。中国已经连续两次降息,“促增长”的政策意图日益明显,而如果食品通胀问题恶化,势必加大政策调控的难度。
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抑制国内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一些厂商甚至称,已接获“除非万不得已不得提价”的通知。投行瑞银本周称,鉴于美国玉米价格迭创新高,中国可能已经推迟了从美国的玉米进口订单。而由于成本上升、需求不旺,中国的一些养猪户已经开始考虑降低饲养规模。美国软商品的价格急速上涨,很可能推高中国的猪肉价格,限制政策松动的空间。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指出,尽管中国对玉米的进口依赖度不高,但却大量进口大豆。即便是玉米,近年来中国对玉米的进口依赖度也在快速上升,显示国内需求的增长已经远远超过了供给,这使得价格更容易受到干旱等利多因素的推动。
尽管有上行的压力,但多家海外投行都认为,考虑到基数效应,第三季度中国的食品通胀还不会太明显。更大的压力可能出现在第四季度和明年,届时中国很可能面临结构性和周期性的通胀压力。决策部门显然已开始未雨绸缪。有消息称,近期有关部门已要求加大重视美国玉米减产对世界粮价的影响,以及食用油连续大幅提价的动向,防止出现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