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棉延续弱势振荡格局暂时难寻方向
发布时间:2012-03-14
经过9个多月的去库存化,加上大量使用低价进口棉,纺织企业目前原料成本普遍不高,且多低于国内现货市场平均价。纺织企业虽订单较少,但保本、盈利的比例增加。另外,由于预期本年度市场棉花供应相对充裕,纺织棉花库存也保持在较低水平,企业多采用随用随买的策略,平均库存在40天左右。因担心棉价下滑,棉商多选择交储或制作仓单棉,流通环节棉花库存也保持在较低水平。由于坯布销售不理想,部分企业成品库存占用资金较大,但从棉纺产业链看,从棉花到面料环节,整体原料成本明显下降,上年度高价棉生产的产品库存已基本消化。
印度棉约110万吨,美棉约50万吨,澳棉及巴西棉合计约60万吨,来自中亚的乌兹别克及西非的布基纳法索进口的外棉约20万吨,其余进口来源相对零散,进口规模也相对较少。
前期大量低价外棉资源来源于低价印度棉,质量相当的印度棉价格较国内新疆棉价格低2000元/吨,竞争优势明显。但后期印度可出口外棉数量极为有限,目前印度国内棉花价格也有明显上涨,3—5月份,进口棉资源主要来自美棉,从质量和价格看都不占优势。6—8月份,来自南半球澳大利亚和巴西的棉花将陆续到港,按照目前外棉的报价看,加上配额价格约2500元/吨成本,澳棉价格与国内中高等级棉价基本持平,价格上并不占优势。3—8月份,中国进口棉资源的平均质量不高,价格水平将较上年有明显上涨。可关注内外盘套利机会。
由于生产利润低及出口订单流失东南亚,纺织服装产品内销比例将有所提高。内销市场受国家税收及内销刺激政策影响较大,预计国家政策可能利好内销市场。中国对美出口比例约14%,对欧出口比例约20%。目前对美出口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出口单价低于别国,较有优势,棉制品市场份额稳定在35%左右,但对欧出口面临压力。另外,中国对南美及非洲比例上升,目前出口增速也有所下滑。纺织出口订单零碎化特征明显,周期较短,生产量较小。预计2012年一季度,由于数量和平均单价的双双下滑,纺织服装出口增速将明显回落。但二季度后,由于出口纺织品价格明显回落,将刺激出口数量的回升,订单情况也将好于一季度。
3月份国内棉花阶段性供应充足,对期棉造成较大实盘压力。但未来三四个月的棉花供应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外棉进口成本提高,内外盘联动性加强,可关注内外盘套利机会。国家可调控资源较多和国内纺织订单不足是制约棉价上涨幅度的重要因素,可根据涉棉政策的变化进行区间操作,对期棉价格不应过分看空。
印度棉约110万吨,美棉约50万吨,澳棉及巴西棉合计约60万吨,来自中亚的乌兹别克及西非的布基纳法索进口的外棉约20万吨,其余进口来源相对零散,进口规模也相对较少。
前期大量低价外棉资源来源于低价印度棉,质量相当的印度棉价格较国内新疆棉价格低2000元/吨,竞争优势明显。但后期印度可出口外棉数量极为有限,目前印度国内棉花价格也有明显上涨,3—5月份,进口棉资源主要来自美棉,从质量和价格看都不占优势。6—8月份,来自南半球澳大利亚和巴西的棉花将陆续到港,按照目前外棉的报价看,加上配额价格约2500元/吨成本,澳棉价格与国内中高等级棉价基本持平,价格上并不占优势。3—8月份,中国进口棉资源的平均质量不高,价格水平将较上年有明显上涨。可关注内外盘套利机会。
由于生产利润低及出口订单流失东南亚,纺织服装产品内销比例将有所提高。内销市场受国家税收及内销刺激政策影响较大,预计国家政策可能利好内销市场。中国对美出口比例约14%,对欧出口比例约20%。目前对美出口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出口单价低于别国,较有优势,棉制品市场份额稳定在35%左右,但对欧出口面临压力。另外,中国对南美及非洲比例上升,目前出口增速也有所下滑。纺织出口订单零碎化特征明显,周期较短,生产量较小。预计2012年一季度,由于数量和平均单价的双双下滑,纺织服装出口增速将明显回落。但二季度后,由于出口纺织品价格明显回落,将刺激出口数量的回升,订单情况也将好于一季度。
3月份国内棉花阶段性供应充足,对期棉造成较大实盘压力。但未来三四个月的棉花供应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外棉进口成本提高,内外盘联动性加强,可关注内外盘套利机会。国家可调控资源较多和国内纺织订单不足是制约棉价上涨幅度的重要因素,可根据涉棉政策的变化进行区间操作,对期棉价格不应过分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