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所谓全产业链并无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2-03-13
宁高宁在2004年底“空降”中粮,确实为中粮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激情。早在1994年,中粮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时,总资产近200亿元。2004年底,也就是宁高宁入主中粮当年,总资产为598亿元。截至2006年底,中粮集团资产总额已达1067.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94.9亿元、利润总额37亿元、上缴税金24.3亿元,分别比2004年底宁高宁被空降之前增长78.6%、78.3%、134.2%、63.1%。2008年9月底,总资产已达1403亿元,2010年资产总额突破了2200亿元!
经过短短7年,中粮已经超越了前50年发展的总和,由原来的“贸易皮包商”成功转型为令人刮目相看的“杂食恐龙”。然而,这一切看起来非常壮观的景象背后,却隐藏着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和挑战,为“中粮全产业链”的美丽前程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当时很多人看来,中粮入主蒙牛有点意外,但实际上,中粮一直想寻求以粮油为主的植物产业跨越到动物产业的路径,据说中粮曾经也与三鹿接触过就是很好的证明。在中粮看来,蒙牛是一家资质优异、资产优良、资本雄厚的企业,完全能够承载起中粮乳业的扩张之路,使得中粮的全产业链看起来更完善。
可谁知,不断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让蒙牛成为中粮全产业链建设的最大累赘。
蒙牛与中粮,一个是“野蛮生长”的“草根文化”,一个则是“根正苗红”的“国家队”,两者在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和行事风格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民企与国企间一系列的差异决定了中粮改造蒙牛的难度。”陈连芳表示。
自从宁高宁“空降”中粮后,中粮在企业转型和发展上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特别是中粮“全产业链”理念的提出,让中国企业仿佛一夜之间找到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万能钥匙,不做“全产业链”都不好意思站出来说话。
实际上,所谓的“全产业链”并不是什么时髦的概念,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有食品企业在尝试,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的全球化浪潮中,欧美一些企业也特别盛行。一般而言,“全产业链”是指纵向产业链一体化,包括从最初的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大包干”式的生产。
垂直一体化将产业链分工打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成为一家公司的内部交易,可以提高产业效率,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等等。比如著名的ABCD四大粮商(即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几乎囊括了从种子、种植、化肥、仓储、物流、加工等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大大加强了四大粮商对全球粮食产业的控制权。与此相比,中粮所号称的“全产业链”却显得相形见绌。中粮的‘全产业链’并不是真正的全产业链,更像是‘跑马圈地’的产业链垂直整合。
比如美国ADM,拥有2万多辆铁路车、2250艘驳船和1500个货柜车的ADM运输队,连接着500个谷物仓储升降机和240多家加工厂。即便在中国,ADM也已经在秦皇岛、烟台、连云港等地建设了自己的仓储物流公司。比如美国嘉吉,拥有种子、农资等上游产业的优势。反观中粮,在产业链的这些重要环节丝毫没有优势,而所谓的“全产业链”只不过是看上去很美好,事实上价值并不大。
作为中粮来说,其核心业务是代表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行使话语权,进而掌握中国在粮食领域的控制权。虽然中粮目前的粮食进口权有所削弱,但其仍然控制着中国90%的粮食进出口业务。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粮食生产国和进口国,不仅在粮食定价权上始终没有发言权,而且在四大粮商步步为营的紧逼下,中国粮食产业面临重重的围堵。“核心业务没有做强,中粮难辞其咎。”马文峰表示,“中粮作为国企,不应该形成对民企的挤压效应,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对外掌握中国粮食的话语权。”
然而事实上,中粮在一些产业上由于仰仗大量的资本做后盾,已经对中国某些产业造成了巨大危害。比如目前很多基金已经拒绝对粮食加工等产业进行投资,因为在这个产业里有庞大的中粮作为竞争对手,而这势必会进一步损害中国在粮食领域的竞争力。
中粮所谓的‘全产业链’实质是一个伪命题。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精细化分工、专业合作,注重协同效应,只有分工才能更专业。归核化发展是与现代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反映了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的方向。中粮所描绘的“全产业链”盛景,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资本游戏罢了,而并不能真正形成中粮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经过短短7年,中粮已经超越了前50年发展的总和,由原来的“贸易皮包商”成功转型为令人刮目相看的“杂食恐龙”。然而,这一切看起来非常壮观的景象背后,却隐藏着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和挑战,为“中粮全产业链”的美丽前程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当时很多人看来,中粮入主蒙牛有点意外,但实际上,中粮一直想寻求以粮油为主的植物产业跨越到动物产业的路径,据说中粮曾经也与三鹿接触过就是很好的证明。在中粮看来,蒙牛是一家资质优异、资产优良、资本雄厚的企业,完全能够承载起中粮乳业的扩张之路,使得中粮的全产业链看起来更完善。
可谁知,不断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让蒙牛成为中粮全产业链建设的最大累赘。
蒙牛与中粮,一个是“野蛮生长”的“草根文化”,一个则是“根正苗红”的“国家队”,两者在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和行事风格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民企与国企间一系列的差异决定了中粮改造蒙牛的难度。”陈连芳表示。
中粮并购蒙牛后,宁高宁曾对蒙牛管理层说:“以后蒙牛可以使用中粮自己的包装了。”而蒙牛的人却说,中粮包装的价格太贵了,能不能便宜点?最终两者之间也没达成合作协议。事实上,这次蒙牛“癌变门”的发生,也反映了中粮与蒙牛产业链协调的问题,中粮优质的饲料为何至今没有进入蒙牛的采购系统?
自从宁高宁“空降”中粮后,中粮在企业转型和发展上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特别是中粮“全产业链”理念的提出,让中国企业仿佛一夜之间找到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万能钥匙,不做“全产业链”都不好意思站出来说话。
实际上,所谓的“全产业链”并不是什么时髦的概念,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有食品企业在尝试,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的全球化浪潮中,欧美一些企业也特别盛行。一般而言,“全产业链”是指纵向产业链一体化,包括从最初的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大包干”式的生产。
垂直一体化将产业链分工打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成为一家公司的内部交易,可以提高产业效率,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等等。比如著名的ABCD四大粮商(即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几乎囊括了从种子、种植、化肥、仓储、物流、加工等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大大加强了四大粮商对全球粮食产业的控制权。与此相比,中粮所号称的“全产业链”却显得相形见绌。中粮的‘全产业链’并不是真正的全产业链,更像是‘跑马圈地’的产业链垂直整合。
比如美国ADM,拥有2万多辆铁路车、2250艘驳船和1500个货柜车的ADM运输队,连接着500个谷物仓储升降机和240多家加工厂。即便在中国,ADM也已经在秦皇岛、烟台、连云港等地建设了自己的仓储物流公司。比如美国嘉吉,拥有种子、农资等上游产业的优势。反观中粮,在产业链的这些重要环节丝毫没有优势,而所谓的“全产业链”只不过是看上去很美好,事实上价值并不大。
作为中粮来说,其核心业务是代表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行使话语权,进而掌握中国在粮食领域的控制权。虽然中粮目前的粮食进口权有所削弱,但其仍然控制着中国90%的粮食进出口业务。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粮食生产国和进口国,不仅在粮食定价权上始终没有发言权,而且在四大粮商步步为营的紧逼下,中国粮食产业面临重重的围堵。“核心业务没有做强,中粮难辞其咎。”马文峰表示,“中粮作为国企,不应该形成对民企的挤压效应,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对外掌握中国粮食的话语权。”
然而事实上,中粮在一些产业上由于仰仗大量的资本做后盾,已经对中国某些产业造成了巨大危害。比如目前很多基金已经拒绝对粮食加工等产业进行投资,因为在这个产业里有庞大的中粮作为竞争对手,而这势必会进一步损害中国在粮食领域的竞争力。
中粮所谓的‘全产业链’实质是一个伪命题。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精细化分工、专业合作,注重协同效应,只有分工才能更专业。归核化发展是与现代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反映了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的方向。中粮所描绘的“全产业链”盛景,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资本游戏罢了,而并不能真正形成中粮的产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