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玉米大豆受影响严重 欧洲农产品受灾程度较轻
发布时间:2012-02-14
全球粮食市场围绕极端天气展开炒作,成交量出现一定程度放大。谈及天气对农产品的影响,南美地区问题较严重,欧洲地区则不需要过分担忧。尽管在农作物播种期南美地区天气良好,作物开局良好,但是从去年11月下旬开始,南美天气逆转,长时间的干燥天气令阿根廷主产区大部、巴拉圭和巴西南部爆发旱灾。期间,玉米正好处于开花授粉期,大豆处于结荚灌浆期,均是决定单产的关键期。
今年1月中旬起,南美地区降雨增多,但降雨量有限和降雨时机偏晚导致南美部分地区谷物单产不见好转迹象。加之“拉尼娜”现象依然稳定存在,其所带来的异常气候将持续,南美地区天气明显改善的概率偏低。南美玉米和大豆总体单产下降基本已成定局。玉米是喜温作物,整个生育期间要求较高的温度。玉米发芽的适宜温度在10~12℃,土壤温度要是在4~5℃就会停止发育;玉米籽粒灌浆成熟过程中,适宜温度为22~24℃,整体生长适宜温度在10~24℃,所以天气寒冷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较大。南美本年度玉米产量将大打折扣,估计在本月的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中会有所体现。
今年1月底,突如其来的冷空气令欧洲大部从暖冬骤然跌入冰冻的深渊。“极寒”说法甚嚣尘上,天气炒作刺激农产品期价上扬。不过,永罗期货分析师龚萍认为,欧洲地区的农作物受天气影响不大。2月15日以后,欧洲气温有望自东向西逐渐回升。相比2009年至2010年欧洲出现的严寒冬季,今年的寒流来得偏晚,加之前期气温偏高,在这个冬季,欧洲大部不会打破前两年寒冬的低温纪录。目前预测欧洲低温的持续时间并不是特别长,而且大部分农田由于积雪覆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因此,欧洲地区的农产品不会出现严重的减产。
欧洲作为最大的单体小麦生产区域,其产量占全球小麦总产量的20%,恶劣的天气确实存在造成其减产的可能;但是,由于小麦属于抗寒作物,某一段时间的低温,并不会使其失去生长能力。实际上,关于欧洲“极寒”的说法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上一个年度,市场给欧洲的寒冷天气定义为“千年极寒”,但是欧洲小麦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略微增加了77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