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黑龙江:2011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新闻发布会记录

发布时间:2011-12-15

  主持人、省委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省政府新闻办主任谭宇宏: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今年以来,我省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力度,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粮食产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天,我们高兴地邀请国家统计局黑龙江省调查总队副总队长王飚先生,省农委主任王忠林先生和省统计局首席新闻发言人、常务副局长刘树胜先生向大家介绍2011年全省粮食生产情况,并回答记者感兴趣的问题。

下面,先请王飚先生介绍情况。

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副总队长王飚 :

各位领导、新闻界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对各位一直以来对全省统计调查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真诚的感谢。

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黑龙江省时作出的“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把肥沃黑土地建成可靠大粮仓”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抓紧抓好粮食生产为核心,毫不动摇地加大农业投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连续第8年夺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首次超过连续10年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的河南省,一跃成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

1.根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在全省27个市县的粮食产量实割实测调查结果,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11年我省粮食总产量为1114.1亿斤,比上年增加111.5亿斤,增长11.1%。

与上年相比,2011年主要作物产量结构呈“四增一减”变化态势:四增为水稻产量412.4亿斤,比上年增加43.6亿斤,增11.8%;小麦产量20.8亿斤,比上年增加2.3亿斤,增12.2%;玉米产量535.2亿斤,比上年增加70.3亿斤,增15.1%;其他粮食作物产量37.5亿斤,比上年增加4.1亿斤,增12.4%。一减为大豆产量108.3亿斤,比上年减少8.7亿斤,减7.5%。

2.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92.6亿斤的基础上,连续越过800、900、1000、1100亿斤四个台阶,到今年的1114.1亿斤,比2007年增长60.9%,年均增长12.6%。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今年我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到9.8%,这个比重继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次上升了0.6个百分点,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今年我省粮食增产量111.5亿斤占全国总增量的22.5%。今年的粮食增量是在2010年我省粮食产量获得大丰收,并突破1000亿斤台阶,产量基数很高的基础上取得的,实属不易。

谭宇宏:

感谢王飚先生的详细介绍。

接下来是答记者问环节。各位记者举手示意,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

王主任,今年我省粮食生产喜获特大丰收,荣冠全国第一,请您谈谈粮食生产获得特大丰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省农委主任王忠林:

今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喜获特大丰收,实现了“八连增”目标,总产达到创纪录的1114.1亿斤以上,再创历史新高,超过河南成为全国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双第一的唯一省份。可以说,这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认为,今年全省粮食生产之所以能够获得特大丰收,主要得益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省委、省政府把粮食生产摆到“三农”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以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升工程,积极组织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营造了重农抓粮的浓厚氛围。在农业生产的各个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对备春耕、大田播种、防低温强管理、加快秋收进度等重要工作及时研究部署,作出重要指示,并亲自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分管农业农村工作领导靠前指挥,全力推进工作落实。全省各地和各部门把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组织推进,确保了粮食生产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得益于种植结构的调整优化。全省把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作为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目标的重要措施,大力发展高产优质粮食作物,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紧紧抓住水稻最低收购价格提高、玉米市场价格大幅上扬的有利时机,通过算帐对比、典型示范、政策扶持等措施,在东部三江平原等水资源富集地区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在第四、五积温带大豆主产区积极扩大早熟玉米面积,两大高产粮食作物面积大幅增加,全省水稻、玉米两大高产作物面积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加1700万亩以上。今年仅结构调整一项,全省新增粮食产量近百亿斤。

三是得益于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的全面提升。全省始终坚持把标准化生产贯穿粮食生产全过程,走依靠科技挖潜增产的路子,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种植和管理水平,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大面积引进推广了德美亚1号、2号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玉米品种,加快了玉米北移步伐。全省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种子包衣率达到90%以上。加大土壤培肥力度,全省农村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80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大力推广水稻大棚钵体育苗、两段式育苗和隔寒增温超早育苗等新技术,去秋今春全省新建育苗小区2508个、大棚11.4万栋,水稻育秧大棚总数达到51.6万栋,其中智能化大棚1.69万栋,大棚化育秧比例达到74.9%,比上年提高8.7个百分点,为早育苗、早插秧打下了坚实基础。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快五大粮食作物十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全省五大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面积达到8503万亩,比上年增加1377万亩,覆盖全省所有县(市)。五大粮食作物模式化栽培推广面积达到1.58亿亩,比上年增加1300万亩。涌现出一批玉米亩产吨粮、水稻1600斤以上、大豆500斤以上高产典型,带动了粮食大面积增产。

四是得益于坚持减灾防灾不动摇。全省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思想,坚持把抗灾夺丰收贯穿粮食生产全过程,千方百计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春播期全省新打抗旱水源井10749眼、修建小型集水工程394处,新增蓄水能力8700多万立方米,进一步增强了水资源调控保障能力。全省坐滤水种面积达到3600万亩,比上年增加1600万亩。针对5月中旬到6月上旬全省大部分农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日照偏少的实际,大打田间管理攻坚战役,强化铲趟深松、科学施肥等措施落实,加快了各种农作物生育进程,把耽误的农时抢了回来。健全完善了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提早制定防治预案,对重大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今年,全省农村共开展农田统一灭鼠1000万亩,玉米螟绿色统一防控1250万亩,统防稻瘟病1000万亩,统防马铃薯晚疫病和水稻二化螟200万亩次,有效地防控了各种病虫害的发生,把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粮食损失为近年最少。

五是得益于各地、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财政、发改、水利、国土、农业开发、扶贫以及金融、电力等单位与农业部门通力协作,积极主动为粮食生产发展创造条件。各市、县委和政府及农业部门加强与毗邻农场对接,积极推动场县合作共建,促进了全省粮食生产水平的均衡发展。今年农垦在农村“三代”面积4052万亩,比去年增长26.6 %。各级农业部门干部和技术人员转变作风,大下基层,省农委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百名干部下基层“抓三农、促发展”,与农民“交朋友、结对子”,打电话察民情,进田间抓指导,入农户搞服务,第一时间为农民发展生产解难题,促进了粮食生产健康发展,确保了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目标。

省报记者:

请问王队长,粮食产量数据是如何测算出来的,这种调查方法具有怎样的权威性?

黑龙江省调查总队副总队长王飚:

前段时间,确实有媒体公布了其他部门预计的我省粮食产量为1150亿斤,这是一个事前估算数据。本次公布的粮食产量1114.1亿斤,是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由实割实测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并经国家统计局核准的法定数据。两个数字趋势一致,差异也不是很大,差异在3%左右,可以说该部门提供的预计数据还是比较贴近实际的。

粮食产量抽样调查由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组织实施。抽样调查对象是农业生产经营户,通过以省为总体抽选的具有代表性的村民小组、农户和地块开展调查。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在27个国家调查县中开展,共涉及240个村民小组、1135个地块、8712户农户。

粮食产量抽样调查是一整套标准化的统计调查业务体系,每一个工作环节都由具体的标准进行控制,具有很高的精度。如粮食产量实割实测,是由调查队工作人员按照严格计算的位置对抽中的样本地块进行放样,并实地、实际割取样本。而后再通过脱粒、晾晒、水杂测定、称重、核定割拉打损失等环节,计算出地块单产。由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根据各个抽中地块单产数据推算全省平均单位面积产量。

省电台记者:

请问王主任,这几年,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猛,达到1.8万多个,成为农民走进市场的新载体,请问王主任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些合作组织在今年的粮食生产中起到了那些作用,未来还想怎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省农委主任王忠林:

一、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和资金扶持,规范其内部管理,对深化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带领,使农民手中分散的承包地得以连片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大机械的作用,实施标准化生产,粮食产量提高10%以上,确保“千亿斤粮”产能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三、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大合作的要求部署,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上,全省要突出抓好四项工作。一是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全省要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和“三农”工作的主要抓手,作为深化农村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步骤,摆到现代农业大合作的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三农”工作考核的一项主要指标,严格考核奖惩。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加大政策宣传和典型推介力度,为合作社加快发展营造浓厚氛围。市县主要领导要经常研究解决制约合作社发展重大问题。农业和各涉农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形成合力。二是提升发展层次水平。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推动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数量扩张向数质并重转变。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合作社办实体、创品牌、闯市场,做大做强一批合作社,特别是引导同类型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吸引农民广泛参与,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深入开展实施星级管理和评定活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大力培育一批示范社,引导合作社尽快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阳光工程培训,有针对性地抓好合作社成员尤其是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人才队伍。支持合作社聘请技术人才和职业经理人,鼓励大学生到合作社干事创业。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加大合作社资金支持力度。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创新涉农项目投入方式,重点向合作社倾斜。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投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基础设施、开展技术培训、发展经营实体和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等,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和服务能力。

东北网记者:

请问刘局长,今年,我省的粮食总产量首次跃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到9.8%,这对于我们全国的粮食供给和粮食储备是否具有特殊的意义?

省统计局首席新闻发言人、常务副局长刘树胜:

黑龙江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被誉为“中华大粮仓”。今年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到9.8%,对我国的粮食供给和粮食储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省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水利资源、生态资源、科技资源以及农垦和森工两大企业,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以下几组数据我们就能更加形象的理解我省粮食的供应情况。河南省一直是产粮大省,但是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状态,而我省粮食约有78%是商品粮,可以供应国内市场需求。如果按每人每天消费1斤原粮计算,我省一年的商品粮可以供给全国一半的城市人口。黑龙江用占全国1/10的耕地,生产全国1/4的商品粮,养活全国1/6的人口。

从国家粮食安全及战略储备角度讲,既然黑龙江有这个粮食生产能力,我们就应该肩负起国家的重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省电视台记者:

请问王队长,今年我省粮食增产,哪些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各因素对增产的贡献率有多大?

黑龙江省调查总队副总队长王飚:

今年我省粮食生产获得了特大丰收,主要得益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单产水平的提升。

今年,全省按照“增水稻、扩玉米、调大豆”的要求,加大了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产优质粮食作物,挖掘增产潜力。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与上年相比呈“三增、两减”。水稻、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分别比上年增长6.4%、6.4%和5.0%;大豆、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分别比上年减少9.8%、3.9%。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全省增产粮食31.1亿斤,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27.9%。

今年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业气象条件好于上年,加之农业基础设进一步加强,各类投入增加,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大幅提高。据实割实测调查结果显示,今年我省水稻单产比上年增长5.1%,小麦比上年增长5.5%,玉米比上年增长9.6%,大豆比上年增长2.5%,其他粮食作物比上年增长16.9%。经测算,单产水平的提高,全省共增产粮食76.2亿斤,对粮食增长的贡献率为68.3%。

同时,由于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全省增产粮食4.2亿斤,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3.8%。

农民日报记者:

请问刘局长,您认为粮食丰收给我省带来了哪些影响?

省统计局首席新闻发言人、常务副局长刘树胜:

粮食丰收给我省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方面,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考虑,我省作为农业大省,是产粮大省理应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为粮食增产做出贡献,同时国家也鼓励出现更多的产粮大省,我省也可依靠粮食生产来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第二方面,粮食丰收自然会带来局部地区粮食价格下降、粮食积压等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农民收入降低,但是我省一致鼓励农民种粮,并从其他方面对农民进行补贴,避免“谷贱伤农”的情况出现。因此,从某种角度说,粮食丰收积极影响还是占主要方面的。农业问题不仅是某个部门的问题,它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应对,使我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稳定。

省政府网站记者房路臣:

请问王主任,我省新组建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18个,总数达到558个,这些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今年夺取粮食大丰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省农委主任王忠林:

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坚持以现代农机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探索了村民联办、大户领办、龙头企业承办、场县共建、乡村主办等多种组建方式,走出了一条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截止2011年底,全省已组建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合作社558个,配备了国际最先进的智能化、信息化农机装备,建立健全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积累的运行机制。目前,农机合作社辐射74个县,1170个村,合作社辐射总耕地面积2750万亩,拥有大马力拖拉机4548台,配套农具7549台,收获机械4493台,植保机械927台,标准化作业18700万亩,辐射区域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96%。农业生产的实践证明:建设和发展合作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场深刻革命,是调整生产关系、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益尝试,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创造性实践,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之举。

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成效

一是增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几年来,通过组建合作社实行大农业机械耕作,应用先进的农机和农艺,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辐射作业区使粮食产量明显提高。仅高标准深松整地和适时播种两项措施,合作社辐射区域与我省农村的低水平耕作产量比,玉米亩平均赠产可实现120斤。玉米种植区合作社近500个,可实现增产粮食近30亿斤,占全省增产粮食的20%。和人力收获对比亩节约资金100元,可节约资金25亿元,大型联合整地作业和小型机车作业每亩节本30元,可节约资金7.5亿元,节约效果十分显著。

二是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合作社通过深松整地、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等标准化作业,打破了犁底层,深化了活土层,建立了土壤水库,增强了蓄水保墒、抗旱排涝能力,提升了土壤透气性,提高了有机质含量,增加了有效积温,减少了土壤风蚀、水蚀和病虫害。辐射作业区耕层由不足20厘米提高到30厘米以上,耕层每加深1厘米,在均衡降雨条件下每亩增加3吨蓄水能力,播期深松地块20厘米、30厘米、40厘米耕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比未深松地块增加20.1%、20.8%和14.6%。

三是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合作社实行标准化作业,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利用大型机械整地、播种、中耕、施肥、植保、收获,促进了新农艺、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大大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近70%。运用了精量播种、分层施肥技术;推行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了玉米、大豆全程机械化综合配套技术;推进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节本增效同步。通过对辐射区农作物的测算,玉米亩保苗由0.3万株增到0.35万株,大豆亩保苗由1.87万株增到2.33万株。

四是转变了生产经营方式。合作社普遍实行“六统一” 经营(统一生产资料、技术标准、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有的还统一销售产品和核算,土地规模经营进程明显加快。558个试点中租赁经营336.1万亩,土地入股390.4万亩,委托经营156万亩,代耕面积1867.5万亩。规模经营面积最大的合作社规模经营面积达10万亩。土地规模经营降低了机车空运转率,大农机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亩耗油由1.5公斤降到0.9公斤,不但降低了作业成本,还在农业节能减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持人谭宇宏:

提问就到这里。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地区新闻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