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OT糙米市场收盘下跌 西南秋旱推升粮价上涨预期
周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糙米市场收盘下跌,主要原因是美元汇率走强,全球经济形势令人担忧。截至收盘,11月合约下跌25美分,报收1797.50美分/英担;1月合约下跌24美分,报收1826.50美分/英担。美元汇率大涨,创下自七月中旬以来的最高水平,也对盘面利空。美元汇率大涨导致美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减弱。邻池小麦、玉米和大豆市场下跌,给糙米市场造成了比价压力。
交易商减持在商品和股市的仓位,规避潜在的风险,因为市场担心全球经济增长放慢。预计今年美国稻米产量为1.85亿英担,低于美国农业部八月份的预测1.881亿英担。
截止到周日,美国水稻收割工作完成了28%,相比之下,一周前为18%,上年同期为44%,五年平均进度为27%。周二,糙米市场成交量估计为1,219手。
继去年春季罕见干旱袭击西南五省之后,今年西南地区又遭遇了新一轮的秋旱。这场秋旱正在对当地秋粮生产造成威胁。由于受灾地区非粮食主产区,预计对全国秋粮产量影响会较为有限。专家表示,在当前国内CPI高企的情况之下,西南旱情将推高市场的通胀预期,但实际影响很可能会小于预期。7月份以来,西南中东部及江南西部等地区降雨持续偏少,南方部分地区气温持续偏高,旱情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8813万亩,有1230万人、917万头大牲畜因旱出现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在近日举行的抗旱工作会商会议上表示,当前受旱地区非常集中,主要是西南、长江中游和内蒙古等地区,仅贵州、云南、内蒙古三省区耕地受旱面积就达5295万亩,占全国耕地受旱面积的60%。
鉴于目前正值水稻、玉米等秋粮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晚秋作物播种的重要时节,持续发展的西南干旱对农业特别是秋粮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西南受灾地区并非秋粮主产区,因此西南旱情对全国秋粮总产量影响应该不大。
在受旱较重的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省区中,旱情主要集中在水源缺乏的山丘区,而这些地区都是非粮食主产区,因此全国旱情对秋粮生产影响有限。虽然西南再次遭遇旱灾,但全国受旱面积少于常年。国家防总的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农业旱情较多年同期偏轻,耕地受旱面积比多年同期偏少38%。
今年虽然降雨量比较少,但总体算是风调雨顺,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据国家防总的通报,目前,东北、黄淮及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秋粮作物也长势良好。由于目前国内CPI高企,而食品价格又是推动CPI上涨的重要原因。因此西南秋旱可能会推高市场对于粮食价格上涨的预期,但旱情是不是会真正地推高CPI,还要等10月份秋粮产量出来之后才会见分晓。
近期国际市场大米价格高涨,中国秋粮产量也颇受市场关注。由于秋粮占年粮食产量的七成,市场人士担心,秋粮减产将冲击全年粮食总量,进而推高全球粮价以及整个物价上涨。农业部昨日公布主要农产品国际价格周报显示,上周(8月22日~8月28日)国际市场部分大米品种环比涨幅达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