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减产农民惜售 短期内价格难大幅走高
我国的几个早稻主产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地7月下旬已迎来集中收购期。与往年不同,今年各地新稻开秤价及市场收购价反季节走高,农户观望盼涨情绪较为浓重,不同程度出现惜售情况。
2011年我国早稻先后遭遇了冬春夏三连旱、6月旱涝急转、7月中下旬雨季等不利天气影响。今年3月份以来,我国湖北、湖南、江西三个省份降水偏少,降水量比往年整体减少3成到4成,严重时减少7成以上。进入6月份,早稻产区又天灾不断,前期受旱地区遭遇洪涝灾害,早稻早期生长遭遇重创。7月中下旬以来,我国南方地区进入雨季,早稻主产区持续遭受暴雨袭击。今年我国部分地区早稻减产或已成定局。
据今年7月28至29日皖赣鄂三省八县2011年早稻收购座谈会通报,三省八县今年早稻生产总体呈“三减”态势。其中,种植面积109.5万亩,比去年减少22.0万亩;平均单产372.6公斤,比去年下降21.8公斤;预计总产41.5万吨,比去年减少10.0万吨。
自当地早稻上市以来,10天左右的时间,价格就从最开始的108元/百斤一路上涨至115元/百斤,而没过几天就突破了120元/百斤的“大关”,且最近几天仍旧持续上涨态势。120元/百斤这一价格,已远高于国家最低收购价102元/百斤,上涨幅度将近18%。
或许正是这种强烈的心理预期,当地农户惜售的情况较为普遍。
2011年政府指引的早稻开秤价为2040元/吨,受减产、种植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目前农户惜售心态较为浓烈。农户一般一年的收入就全靠种地了,他们认为现在价格已经这么高了,再等等或许还可以更高。然而,也有部分当地粮企认为,价格高开低走的可能性也存在,等到后期市场明朗以后,再大量收购也不迟。
由于种植成本增长,农户心理预期提高,对早稻价格构成支撑。但是收购企业贷款成本提高,制约企业收贩热情。而且,东北稻谷库存充裕,储备稻谷投放数量维持高位,定向销售范围不断扩大,陈粮价格承压。因此,基本面利多因素总体缺乏,短期内价格大幅走高尚缺少相应的基本面因素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