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养殖需求恢复相对缓慢 豆粕现货市场仍将面临振荡风险
国内终端饲料养殖企业和经销商从6月中下旬开始,陆续入市采购豆粕,采购方整体豆粕库存量开始逐渐提高,到7月初,多数大中型饲料企业的豆粕库存周期基本放大至40元/吨-50天,而据市场反映,6月底7月初,沿海市场签单量最大阶段的合同成本价格集中在3050元/吨-3150元/吨之间,而个别企业当时所采购的8-9月合同价格也仅为3050元/吨-3100元/吨的价位。而在7月中旬豆粕现货价位涨至3200元/吨-3350元/吨区间之后,除了部分合同量偏少的经销商有逢低补单意向之外,高于3200元/吨净价成交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而当前在外盘上涨态势有所减弱的背景下,各地市场均在以前期偏低价位合同出货为主,远期偏高价位合同成交持续疲软。
现阶段,尽管市场普遍预期后期豆粕需求迎来大幅启动局面,如猪料消费进入稳定增长阶段,水产养殖也即将进入旺季,但是相对国内大豆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而言,目前的需求增长幅度显然偏低,也不足以成为支撑豆粕现货行情进一步大幅走高。而7月份以来,豆粕现货价格的持续上涨,主要是在外盘持续拉高以及饲企需求好转、油厂挺价力度强劲等因素的共同提升下出现;七月份国内市场庞大的大豆供应压力,仍将使得豆粕现货市场面临振荡风险;并且现阶段国内玉米价格偏贵,且收购难度较大,养殖企业均在使用全价料,终端饲料销售压力也较大,因而更加影响到上游豆粕现货市场的出货节奏。根据本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中旬,国内港口加油厂的进口大豆库存总量高达660-670万吨,供大于求格局不容忽视。
近期以来,在美国中西部高温干旱的天气题材压力以及美元疲软等因素下,美盘豆价持续振荡上行,11月大豆合约一度在早盘中创下五个月来新高。但随后美国气象预报显示,本周末美国中西部作物带将脱离极度高温天气,高压脊将会逐步消退,从而使得作物产区的天气重归凉爽湿润。也有分析认为,目前国际市场对大豆作物的注意要小于玉米作物,不过大豆播种耽搁,西部地区降雨过量,而东部地区天气干燥,加上夏季可能出现极端高温,这意味着今年美国新季大豆作物面临一个并不理想的生长条件。此外国际市场继续关注美国以避免政府违约的债务上限谈判以及欧洲区的主权债务危机的事态发展。
近期国内豆粕现货价格跟盘上涨力度较大,截至7月中旬较月初的涨幅已经集中达到100-200元/吨,此外养殖需求预期利好、终端用户陆续采购备货加上油厂持续增强的挺价意愿,均对行情起到了推动作用。不过当前在外盘上涨态势有所减弱的背景下,各地市场均在以前期偏低价位合同出货为主,远期偏高价位合同成交持续疲软。7月份国内大豆市场供大于求格局仍较突出,豆粕现货市场也仍将面临振荡风险,但总体趋势依然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