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限价政策料难持续 企业高成本整体亏损

发布时间:2011-07-22

    始于去年11月末的食用油限价政策令众多食用油压榨企业苦不堪言,不少上市公司今年前两个季度的相关业务亏损严重,但这些情况目前正悄然发生改变。随着6 月底发改委限价令到期,7月份以来豆粕豆油期货和现货价格双双上行,食用油压榨企业最坏时期已经过去,下半年业绩恢复至正常水平的趋势已经形成。

    去年第四季度,国际粮油价格持续上涨后达到相对高位,国内CPI也快速攀升至5%以上,物价上行压力巨大。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启动食用油限价政策,并且两次延期至目前,终端食用油价格整整被“冰冻”了近8个月。现在限价政策延长期限已到,是否继续延期仍存悬念。从企业角度来看,由于相关部门长期对食用油价格进行行政干预,随着CPI、PPI不断走高,其价格与成本倒挂的现象极其严峻。

    监管层正在反思相关限价政策。限价的出发点是为了稳定物价和保持社会安定,但企业为了减少亏损缩减生产甚至出现倒闭的情况,又使得局部地区出现终端商品供应不足的现象,供给减少使得售价积聚了更大的上涨动能。从近期鲁花花生油提价5%、近两日金龙鱼、福临门酝酿提价等信息看,国家对食用油销售的限价政策很可能不再持续,下半年食用油价格或将重新进入上涨期。

    从限价政策启动到今年的大半年时间里,益海嘉里、中粮集团、中纺集团、九三油脂等大型企业的食用油终端价格不再上涨,而一些中小企业的品牌产品也失去了提价动力。随着限价的持续,终端油价停滞逐渐向精炼油环节传导。在压榨环节,压榨利润已经连续5-6个月为负,即便企业采用套保模式,压榨利润也降至低位。

    限价政策让国内食用油企业苦不堪言,一些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都未亏损的大豆加工企业也破天荒出现了巨额亏损。曾在2008年盈利接近2个亿的东凌粮油,今年二季度亏损额高达9000万元,抵消掉一季度盈利后,上半年合计亏损7500万元。公司表示,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进口大豆加工所得产成品的成本高于国内成品市场价格。同样处于精炼油和小包装环节的西王食品,盈利情况也不尽如人意,一季度小包装毛利率由27%降至21%,精炼油毛利率亦下滑。

    目前国内采用国产大豆进行压榨的企业,每吨大豆还能维持盈利60元左右,但这类企业在行业中占比很小;而大量采用进口大豆作为原料进行压榨生产的油厂基本每吨大豆净亏损210元左右,行业整体亏损时间已经延续了半年,亏损最高的达300元左右。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市场分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