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收购中储独大 处处遭遇尴尬局面
早籼稻购已经开始。在各个行为主体都在摩拳擦掌时,托市收购发生了巨变。中储粮成功挤走了4大粮食央企的其他3家,中粮、华粮和中纺,再次独霸托市收购市场。 中储粮成功挤走了中粮等3大央企再次独霸了夏粮托市收购市场。但由于最低保护价过低,这个最大的赢家陷入了尴尬。
但中储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兴,夏粮价格的开门红似乎注定了今年国储收购之路会无比艰 难。目前,已经上市的新产早籼稻收购价在每斤1.1元以上,广西南宁地区更是高达1.22元,远高于托市收购价每斤1.02元。今年湖南、江西等早籼稻主产区的生产成本上涨幅度达到20%左右,农民对早籼稻价格的心理预期最高达到每斤1.2元。
我国2008/2009年籼稻库存已不足80万吨,各收购主体面临补库压力,后市纷纷看涨,托市收购预计难以启动。中储粮或许只能充当看客了。
中储粮不光是在稻谷收购方面遭遇“滑铁卢”,已经开始很久的小麦收购市场上,中储粮同样处境尴尬。根据国家规定,今年小麦托市收购也是由中储粮一家独大,小麦托市同样面临的问题是:最低收购价太低,农民惜售。由于过低的保护价和今年国家一系列的抑制通货膨胀政策,导致中储粮入市收购困难重重。
从市场角度来看,中储粮的看客身份或许会持续很久。近两年,最低保护价没能跟上市场价格的步伐。中储粮给出的价格成为了市场的风向标,也是最低价。随着劳动力价格升高等因素导致种植户不愿以低价出售粮食。
身担粮食宏观调控重任的中储粮还必须要做到“手中有粮”。中储粮的收粮是战略储备,它手中无粮的话全国都会心慌,不利于粮食市场的稳定。由于通胀预期的长期高企,我国很多粮油储备都在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拍卖结束。虽然国家并未公布我国粮食库存到底是多少,不过市场普遍认为,我国粮食调控的能力越来越弱,收储行动随时会展开。
中储粮要做到有粮可收必须要提高收购价,使粮食最低保护价的提高幅度与粮食市场价格增长的幅度得到平衡。6月份的CPI已经高达6.4%,食品类贡献率非常高。此时提高粮食收购价并不现实。如果中储粮私自提高粮食收购价的话,无疑将会遭受和去年同样的打击,会被发改委等部门强行停止,并点名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