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收购主体缺失 小麦收购拉锯战正在进行

发布时间:2011-06-27

    近期南方销区面粉加工企业采购积极性并不高,新麦南下数量极少,主要是目前加工企业观望心理较重,而且陈小麦库存充足,面粉销量平缓,开工一般,小麦罕有成交。进口小麦需求也一般,成交价格略有下降。小麦主产区,河南、河北、湖北等地,都出现了小麦购销清淡的情况。

    由于去年夏粮收购期间小麦价格一路上涨,一些市场性企业收购的小麦到目前仍没有出库,亏损较大。,沧州地区除了中储粮在进行轮换收购外,市场性收购的企业很少,夏粮收购量相比往年同期大量减少。

    在通胀背景下,管理层担心粮价上涨,因此在夏粮收购领域收紧贷款政策,并且改变去年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的政策,这才是夏粮收购量大幅减少的重要原因。

    收购量减少之下,农户却并不着急。在入市收购主体采购趋于理性而农户售粮价格心理预期较高的背景下,收购形势更加复杂,购销双方的心理博弈将决定今年夏粮收购的进程和价格走势,今年的夏粮收购或将上演拉锯战。

    由于今年托市收购没有启动,当地收购主体主要是粮食加工企业,国有粮库由于没有托市收购任务大多并没有参与夏粮收购。即使参与收购,也是企业自筹资金,收购量并不大。

    去年多元主体入市收购,小麦价格一路上涨,但是夏粮收购之后,小麦的价格走势并没有像市场预期的那样一路走高,甚至一度出现下跌,最低价格到了0.94元,即使后期价格走高到12月份也只有1.03到1.04元每斤。这一价格实际上和夏粮收购时期1元左右的价格相差不大。如果加上贷款利息、仓储费用、损耗和代收费用等大概六七分钱的附加成本,企业当初收购的小麦一般都有2分钱左右的亏损。当初看好的小麦市场之所以出现亏损,国家的宏观政策是重要的原因。

    今年大部分地区小麦开秤价都比较高,不具备启动托市收购的条件,因而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中储粮并没有启动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性收购只局限于轮换收购。

    由于去年下半年以来物价持续上涨,百价之基的粮价成为调控的重点。国储曾先后多次低价向大型面粉企业定向销售小麦,并约谈大型面粉企业,对面粉实行限价。随后,小麦现货行情一直保持平稳,大部分地区市场购销清淡,国家临时存储小麦成交量维持低位,不少企业高价收购的小麦都要赔上利息、损耗甚至保管费。

    亏损之下,面粉公司小麦收购更加谨慎,收购量大概只有同期的一半,而且主要收购优质小麦。

    今年夏粮收购中更明确的维稳政策才是市场清淡的主要原因。通胀高企、宏观政策紧缩之下,夏粮收购层面紧缩政策更加明显。除了去年首次入局托市收购的中粮、华粮不再参与托市收购外,最明显的就是农发行贷款条件更加苛刻。除了政策性收购和龙头企业能够拿到贷款之外,其他收购主体很难得到贷款。这些变化让企业对后市粮食价格上涨心里没底,大部分企业不得不谨慎操作,选择观望。

    今年农发行给当地的资金至少减少20%。在国家维稳粮价的背景下,市场主体不确定粮价走势,当地企业收粮积极性并不高。大部分没有轮换收购任务的企业都在观望。

    从“定向销售”到“竞拍资格审查”以及“以产定购”,今年国家针对小麦市场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同时,国家通过一系列对终端市场的调控政策来稳定小麦市场价格走势。

    维稳政策让小麦收购主体入市更加谨慎、企业选择观望而后行,却并没有打消农民粮价上涨的预期。张凯告诉记者,卖粮的农户,粮食一般水分较高、质量不好。质量较好的粮食农户一般是不卖的,等着涨价。此外,农药、化肥等涨价造成农民成本上升,使得不少农民对小麦价格期望较高,因而惜售。

    与此同时,南方粮食产区旱灾加涝灾的灾害性天气之下,粮食减产的预期再次在市场蔓延。虽然官方一再表示灾害性天气对粮食生产影响不大,但认为粮食减产、价格还会走高的农民大有人在。

    在这场较量中,国家的政策走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砝码,国家的政策影响着粮食市场。要实现既不让粮价疯涨CPI失控,又做到保护农民利益,不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需要政策制定者拿捏好宏观调控的分寸。在近期市场收购主体缺失,农民售粮积极性明显不高的情况下,小麦收购拉锯战仍将持续。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市场分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