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从煤油灯到电气化—中国农村电力60年大发展

发布时间:2009-10-07

  以前,当城里人用上电灯时,农村人还在点煤油灯;当农村人终于用上电灯时,城里人已是彩电冰箱一应俱全。如今,“户户通电”工程将电网触角伸向偏远山村、广袤草原,新农村电气化工程更让农民不仅用上电而且用好电,加之赶上“家电下乡”的潮流,农村人终于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到现代化电气生活的舒适与便利。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农村的年用电量仅为2000万千瓦时,平均每个农民年用电量仅为0.05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掀起了第一次大规模办电的高潮。当时,随着农业排灌用电的兴起,农村电力需求日益高涨。

    到1978年,农村面貌虽有很大改观,但生产力仍然受到束缚,有40%的农民依然过着“耕地靠牛、照明靠油、用水靠挑、碾米靠推”的无电生活。1979年,水利电力部在山东召开了全国农村电网整改会议,决定安排2.5亿元资金,对农村低压电网进行改造。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村电网改造在中国农村大地上开展。

   1994年,电力扶贫共富工程开始实施。电力系统开展电力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达标竞赛活动。无数电力施工人员在崇山峻岭之间架设电杆,把光明也把致富的希望送进农村。

   农村电网建设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出现在1998年。当年,国务院针对中国农村电网水平落后,农电管理体制混乱,电价奇高,农民用不上电的状况,作出了“两改一同价”的重大决策,即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从这一年开始到2004年,两期农网建设和改造工程历时6年,国家共投入2100多亿元,是新中国成立近50年投资的总和,仅低压电线就架设了344万公里,连接起来可绕地球赤道84圈。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