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华中农大对转基因大米的解释 我更害怕了
2010年11月26日下午4时,华中农大张启发教授到中国农业大学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水稻功能基因组与作物遗传改良”,到会听众近200人。(华中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传媒中心是力挺转基因的)(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启发教授的背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生物技术国际合作计划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最大的研究合作方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农业公司美国的孟山都,他也是华中农业大学“孟山都奖学金”评定委员会主任。)(相关新闻:张启发这个大卖国贼)(孟山都是什么?点击这里看视频)
会上,一名中年女子高喊,紧接着,一个戴红帽子自称是工程师的老头开始往讲台上冲,试图抢夺话筒。张启发对他说:“你既然是工程师,那么,应该按学术讨论的方式来交流,请你回到座位上,你有问题可以提,我来回答。”此人大声喊道:“农业大学办在城里,这不是见鬼吗?今天我见到了你们这些鬼!”顿时会场大乱。
张启发被围攻之事源自国家批准的两项最新的转基因水稻种子。《中国新闻周刊》称,在湖北已出现了转基因水稻的规模种植,这些都引起了人们对于转基因水稻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于其安全性存在着质疑。
事实上,转基因作物是否存在危险,科学界一直存有争论。而且相左的实验证据不断出现,让人无从判断。目前,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科学问题,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前,对于这种食品保持谨慎也是一种科学态度。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程恩富表示,鉴于粮食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如果转基因技术被应用于中国的粮食生产,则“举其十利不能掩一弊”,风险将难以估量。
专家建设,为了确保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全国人大需要就转基因粮食品种的商业化生产,以及加强对转基因粮食和工业原料的进口、经销环节监管进行立法。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应用以来,一直存在着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等诸多争论。多年来,争论双方都列举了大量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都无法说服对方。
下面是广州日报对华中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传媒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提问。
广州日报:这一事件还是源于人们对于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的质疑,水稻转基因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技术?
中心: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技术。转基因的过程,大概类似电脑系统的打补丁的过程,是对现有系统的优化和升级。打了补丁,windows系统仍然是windows而不会变成其他。同样,经过转基因技术改造的物种仍然是原来的物种。(金谷粮食网评论:霉变了的馒头也还是馒头,难道霉变了的馒头跟不发生霉变的一样吗?)
广州日报:转基因技术与杂交技术有何区别?
中心:育种过程实际上是创造变异和选择变异的过程,转基因技术是创造变异的现代技术,它与常规的诱变、杂交没有本质的差异;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也没有本质的差异。杂交育种通过杂交实现基因的转移,这种方法只能让各种基因“批量”转移,无法实现有用的基因的定向转移。为了减少连锁累赘,杂交育种需要多次杂交和自交,因此,杂交育种过程相当漫长。而转基因技术先将具有抗虫、抗旱、抗逆境、控制产量、控制生长期等功能的优良基因“剪切”下来,再“粘贴”到要改良的作物的DNA双螺旋链条上。这种技术可以定向、精准改良生物,有效缩短了育种周期,并使安全性大大提高。(金谷粮食网评论:杂交育种实践漫长,转基因的研究就是为了图省事吗?)
研发:极为慎重严格?
广州日报:学校转基因水稻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何?
中心:此次,农业部向我校发放了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的安全证书。证书签发日期为2009年8月17日,有效期5年,适用地为湖北。这两个品系还需要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商业化种植。
广州日报:这两种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过程是怎样的?
中心:两个品系的研发工作从1995年开始,1999年成果通过了农业部的鉴定。经安委会安全评价和农业部批准,我们就转基因水稻分别于1999年~2000年开展了中间试验、2001 年~2002年开展了环境释放、2003年~2004年开展了生产性试验,2004年申请转基因水稻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除我们提供的技术资料外,根据安委会的评价意见,2004年~2008年,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机构对转基因水稻的目标性状进行了检测验证,后又对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的部分指标进行了复核检测。
从开始研发到2009年颁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整个过程长达近15年,跨越两个世纪。其中,成果完成仅用了4年,而包括安全性试验在内的各种试验就用了11年。这表明科学家和国家对转基因水稻的研发极为慎重,管理极为严格。但同时,我们认为,如此漫长的试验、审查过程并不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不利于最新的科技成果尽快造福社会、造福人类。(金谷粮食网评论:请注意黑体字的地方,15的过程就可以被描述为“长达”,可见他们这帮人已经浮躁到了什么样的程度。15年在人类的历史中只不过是白驹过隙。“跨越两个世纪”,这是我见过的无耻的计算时间的方法,按他这个说法1999-2001三年时间是不是跨越了两个世纪?有的婴儿正好是1999年12月31晚上出生的,那他到了2000年1月1日也该跨越世纪了。)
广州日报:学校的研究转基因水稻有哪些特点?
中心:转基因粮食作物产业化是科技发展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表明,抗虫转基因的作物可以大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碳排放,提高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大幅度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环境问题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市场:不会一统天下?
广州日报:转基因水稻会“一统天下”而剥夺消费者的选择权吗?
中心:安全证书的获得,只是转基因水稻种子进入商业化种植的“门槛”,而转基因水稻品种要进入商业化种植,还需要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这两证的审核发放是由国家法定机构按照法定程序来独立进行的,按照以往经验来看,正常走完这个过程需要3到5年时间。
大力发展转基因作物是国家战略,转基因水稻肯定会走向市场。但以为转基因水稻会“一统天下”、消费者别无选择,那就是“杞人忧天了”。与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棉花不同,中国的主粮有多样性,不只是稻米一类;主粮消费有文化性,受文化地理、饮食习惯、生活习俗等影响和制约。因此,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后,仍会保持多种主粮并存、多种稻米并存的状况。(金谷粮食网评论:转基因技术既然这么好,为什么不大力推广?还要多种稻米并存?)
广州日报:有人指出,你们研究的转基因水稻可以毒死虫子,人吃多了,就不会中毒吗?
中心:我校转基因水稻品系使用的Bt蛋白只专一性毒杀鳞翅目害虫,如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这些害虫中常存在的碱性蛋白酶、肠壁表皮细胞上存在的Bt蛋白结合受体,决定着该类蛋白只能选择性地杀死该类害虫。而人类胃肠道是酸性环境,不存在相应的碱性蛋白酶,且胃肠道表皮细胞不存在Bt蛋白的结合受体,故Bt蛋白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广州日报: 公众一直对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存在着质疑?
中心:我们理解公众对此的各种疑虑。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食物,杂交育种、传统种植(金谷粮食网评论:我现在才知道,吃了一辈子的食物,原来都是有毒的)、有机种植或转基因作物都不能保证100%的安全。事实上,转基因食品是有史以来评价最透彻、管理最严格的食品,通过了安全评价的转基因食品肯定是安全的。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广泛遵循实质等同(Substantial equivalence)原则和个案分析(Case-by-case)原则。实质等同原则即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目的,不是要了解该食品的绝对安全性,而是评价它与非转基因的同类食品比较的相对安全性。
从1999年通过农业部审定后,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历经10年的各种安全评价试验,如此漫长的过程,本身说明了国家对转基因作物的负责态度。公众担心的转基因水稻的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农业部指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等多个第三方单位和华中农业大学的科学家进行了长期、大量、反复、多项目的研究,结论是转基因水稻无论是食用,还是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都跟非转基因水稻一样安全。由于它减少化学农药用量80%,因此比非转基因水稻更安全。
广州日报:有人说转基因技术虽然已经很成熟,但仍有不可预期的风险,因此转基因水稻至少要经过几代人试用没问题才能推广?
中心:我们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存在不可预期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永无止境。抗虫Bt蛋白的科学研究已近100年,广泛使用已有70多年,比人们使用杂交稻的时间还长40余年,至今未发现对人类和环境存在危害,凭什么说杂交稻是安全的,Bt抗虫水稻就不安全呢?有人说转基因水稻没有经过几代人的检验就不能吃。我们认为很荒唐。科学必须实事求是,必须摆事实讲道理。
广州日报:如何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这一新的科研成果?
中心:转基因水稻的研究和产业化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科学和技术的问题,而是认识问题。我们遗憾地看到,由于一些机构和媒体的误导和炒作,使得消费者已经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和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认知及心理状态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公众对转基因的认知误区,表明我们相关知识的科普工作还有很多欠缺,目前我们正设法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普宣传教育,让更多的公众享有正确的知情权,让公众了解生物技术,培养公众对转基因产品及其安全性问题的客观公正认识。
相关文章:BT蛋白究竟是什么?很多人认为BT蛋白很安全,他们的理由是BT蛋白农药用了上百年,而且其原理只对昆虫致病,所以很安全。很多网站都这么介绍,“苏云金杆菌简称B.t.,是包括许多变种的一类产晶体孢芽杆菌。可用于防治直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特别是鳞翅目的多种害虫。苏云金杆菌可产生两大类毒素:内毒素(即伴孢晶体)和外毒(α、β和γ外毒素)。伴孢晶体是主要的毒素。在昆虫的碱性中肠中,可使肠道在几分钟内麻痹,昆虫停止取食,并很快破坏肠道内膜,造成细菌的营养细胞易于侵袭和穿透肠道底膜进入血淋巴,最后昆虫因饥饿和败血症而死亡。”有人还进行了人体试验,“对18名志愿者每人每天吞服30亿活芽孢,连服5天,4~5周后检查,一切化验结果正常,无毒性反应。”
但其实呢?我国有关的食品管理部门早就知道苏云金杆菌对人体是有毒害的,决不是在18人试验中那么安全的!那个自称“打鬼”的匿名胆小鬼说,我的论文不能作为依据,好,那么看看国家官方杂志《食品科学》,早在2007年28卷第3期的357页就已经撰文,揭示出苏云金杆菌其实与人体的致病菌蜡样芽孢杆菌是一种菌,而后者被认为是可以引起致命性呕吐和肠胃炎的病原体,其产生的热稳定性毒素可以在30分钟内引起人体发生呕吐,并曾经导致一名17岁的瑞士男孩由于呕吐引起的肝衰竭和横纹肌溶解而死亡。目前的研究发现,以前的所谓蜡样芽孢杆菌中70%是苏云金杆菌,而且目前商业用的苏云金杆菌菌株(我们的农药菌株)含有呕吐毒素和肠毒素基因。所以,目前我国的很多农产品和畜牧产品都受到了这种农药菌的污染,有些人甚至说被污染的牛奶是特意添加了苏云金杆菌益生菌的,很多人因此腹泻,但都被归结为了乳糖不耐受症等疾病,从而掩盖了BT致病的事实。
所以,BT是否安全是一目了然的,所以欧美国家不在本国推广转基因主粮是有原因的,所以我们如果搞转基因小麦,美国一定会干涉我们的。有人说,BT危险不能说BT蛋白危险。我认为转BT蛋白基因更危险,原因很简单,我们即使用了再大剂量的BT农药,在吃米前,我们也要脱粒和淘米的,所以是有机会避免毒性的。但是,一旦转到了内部,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和米分开呢?其次,BT基因本身在大米细胞内表达的量,我想是很难控制均一的,一旦产生了高表达的毒株,我们怎么才能铲除它呢?再有就是,BT基因在大米细胞内是否会发生变异,产生有毒的毒素呢?是否每次种稻子之前,我们都要对每粒种子进行基因鉴定呢?那么这些费用将远远超过其增产带给我们的效益。作为一名免疫学的研究人员,我认为我们最危险的是,目前的一切实验都只是单用BT蛋白做过敏实验,但是BT蛋白在植物体内如果结合了其他蛋白,就可能引起新的过敏问题。这就好像是青霉素,其本身不是抗原,也不会引起过敏,但是其杂质或体内的降解产物,能与人血浆蛋白结合,激发机体产生IgE型的抗体,引起致命的哮喘和休克。BT蛋白也有这种潜在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