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加工企业处处受制于人
目前掌握全球粮食运销的4家跨国公司(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已全面进入中国市场。有资料显示,该四大粮商已控制中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控制产能达85%。
国际粮商巨头凭借资本和品牌等优势,从原料供应、期货贸易、生产加工到市场渠道等,对国内食用油产业基本实现了全链条控制。在日照粮油产业园,作为惟一的外资控股油脂加工项目,邦基三维日压榨能力达到了2600吨,年可加工大豆近百万吨。而这仅是美国邦基在中国业务的一小部分。
我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有64家已被国际四大粮商参股控股,占总股本的66%。过控、参股的方式,国际粮油巨头“丰益嘉里系”(马来西亚棕榈油巨头丰益国际+ 旗下拥有金龙鱼、胡姬花等食用油品牌的嘉里粮油——归属于新加坡郭兄弟集团)实际拥有了中国食用油一半的零售市场份额。就算是国有资本的“中粮”,其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进口对象仍是他们。从原料生产、贸易到加工直至零售,几乎是‘全产业链’的控制,给了几大粮商无人可撼动的定价权。
外资的优势在于其打造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赚钱。即使收购亏点,也很容易就通过产业链的其他环节补回来。
国际粮油商们经营的领域,产业链绵长而庞杂——上至贷款、种子化肥销售,中间到仓储、物流设施的经营、产品的加工销售,下至国际粮油贸易,无不涉猎。以大豆为例,跨国集团在完成垄断中国压榨业的产业布局后,利用手中低成本大豆,向上打击种植业,垄断物流收储环节,向下挤压相关产品市场,掌控饲料养殖业。
面对外资油厂咄咄逼人的势头,对于中方企业来说,建厂并不是最主要的,中资油企重夺定价权的关键在于全产业链布局去年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中资油企已经开始跑马圈地,逐步抢占市场。一些有实力的中资油企已经在国外设立自己的油脂原料基地,以打破外资对原料的垄断。目前中资企业的主要优势就是国家政策的支持。从原料角度来说,中资企业并没有优势。我国的大豆年产量只有七八百万吨,而且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这远远满足不了国内5000万吨的年需求量。因此,我国大部分的油脂加工原料仍依赖进口。但由于缺乏自有的原料基地,中资油脂加工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