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玉米价格整体上涨势头有望延续到春节前

发布时间:2010-11-21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从美国采购了150万吨玉米。而来自阿根廷方面的消息称,在与中国农业部进行多次磋商后,双方达成2011年中国从阿根廷购买550万吨玉米的双边协议。美国和阿根廷是国际上最大的两个玉米供应国,两国出口的基本全是转基因玉米。全球玉米贸易更多的是美国,其玉米出口量占全球玉米出口的50%以上;阿根廷方面玉米出口占不足30%的份额。

    中国今明两年进口的全是转基因玉米,其中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中粮集团,非国有企业进口最大的当数新希望集团。

    对于今年中国进口玉米数据猛增,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和国家粮食局等方面的回复一致是,玉米价格差比较大,因此企业选择了国外价格低的转基因玉米。而据中储粮内部高层透露,相对于小麦、水稻两大主粮来说,官方的玉米库存偏低。

    据最新的统计,中国大豆需求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78%,而早在前几年,外资在我国油脂加工行业就控制了超过70%的压榨能力。

    近几年,中国常年玉米产量和消费量都在1.5亿吨以上,属于世界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从消费用途看,主要是饲料消费和工业消费,占玉米总消费量的90%左右。相对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宏观经济形势对玉米消费影响较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玉米总产量为3297亿斤,比2008年减少了39亿斤;去年玉米的总消费量为2967亿斤,比2008年增加78亿斤。

    尽管外界普遍认为,去年国内几大玉米主产区都遭遇大旱,减产幅度很大,但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去年国内玉米仍然是产大于需。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玉米产量数据推迟至今年5月下旬才公开,曾让外界充满期待,公布后却遭到一片质疑。

    此前,从3月初开始,继大蒜、绿豆价格大幅蹿高之后,玉米价格也逐步上涨,到4月份玉米价格涨幅已很大,惊动了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相关部门。为了平抑价格,自4月13日起,国家启动了2010年度临时储备玉米竞价交易。但奇怪的是,每周一次的临储拍卖都是100%成交,价格也出现越抛越高的反常状况。

    5月下旬,在停止拍卖一段时间之后,以限制加工企业盲目囤粮为目标,国家修改了临储玉米竞价交易规则,继续投放储备玉米,当时玉米价格稍有回落。但一个月不到,玉米价格又恢复上涨,8月份甚至达到每吨1976元,创历史新高。

    尽管同期国内小麦和水稻也出现上涨,但本报从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和国家粮食局等方面获悉,国家对玉米价格上涨尤为担忧。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也认为,前段时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下发了多份规范农产品市场的文件,都是冲着玉米价格上涨而来。

    知情人士透露,下一步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及各地政府将出台一揽子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具体可能包括限价、“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价格补贴以及严惩囤积居奇等,尤其加大对炒作玉米行为的惩罚力度,直指当前的玉米收购主体。


    在政府部门一连串整治市场手段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收购玉米拉高价格呢?

    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官方目前对外的说法一致是,游资炒作、企业囤粮和粮农惜售所致,但从供求数据来看,中国玉米市场供求已经出现不平衡状况。

    其中,库存量是否充裕只是一个方面。近几年,国内饲料养殖业和深加工玉米需求都明显增长,使得国内玉米消费量每年都在大幅增加。

    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身影就是外资。截止到2008年底,在中国饲料行业内有中国港澳台企业153家、外商企业282家。与国内饲料企业相比,国外饲料企业通常具有投资大、规模高、技术强等特点,而且这些外资饲料企业大多是战略性投资者。

    饲料行业内的外资企业通常通过两种方式在中国拓展他们的业务:一是独资,在全国建厂布局,比如嘉吉、希杰等;二是通过合作并购、投资入股的方式在中国谋求发展和获取利益,如英国饲料营养公司(ABN)、荷兰泰高饲料公司等。

    据悉,嘉吉、泰高这样的跨国巨头已由前些年的在中国内地试探性投资,转向包括饲料产业在内大规模的涉农产业投资。

    仅泰国正大集团一家就在中国投资建立了130多家饲料企业,占据中国饲料市场20%左右的份额,其他的跨国知名集团公司,如康地、普瑞纳、嘉吉等公司也早已开始布局。

    玉米的下游产业主要是养殖业和深加工产业,这一领域同样少不了外资的光顾。2009年3月,正大集团在北京平谷300万只蛋鸡项目启动,该项目总投资5.82亿元,基本能满足北京市蛋品消费总量的五分之一。更早前,正大集团已在新疆签署协议,准备投资建设年养殖150万只蛋鸡、1500万只肉鸡、5万头生猪的养殖基地。

    近期猪肉价格和禽蛋价格的不断走高,推动了玉米需求的继续增加。反过来玉米价格的变动则直接影响着这些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价格,毫无疑问,这一趋势将至少延续到春节前后。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市场分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