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农民惜售玉米 有价无市行情延续
吉林省九台市农民徐大爷说:“今年收成好,能多打,现在看苞米能多打,一垧地咋也多打2000斤吧。不能卖太早了,刚下来有收的6毛多钱我指定不卖,我得到7毛多钱再卖,我看不涨到8毛,也得涨到7毛多钱再卖,越搁苞米越干,含水量越低,所以说给的价格就高,我能多卖点钱。”
不仅在吉林,在我国粮食的另一个主产区——黑龙江,那里的农民也抱持着同样的心态。
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民徐宝发说:“头两天来收一斤给一块三我都卖,现在不着急卖,再等等,这么多加工企业收购,价格肯定错不了。”
他认为,农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惜售的心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也掌握到了市场的规律,不急于出手自己手中的粮食。
除此之外,我国粮食的收购、生产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影响,价格这一最为敏感的因素也随之摇摆不定。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看来,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走高,传导到国内市场也是农民惜售的原因之一。
美国农业部在10月初调减美国大豆种植产量,导致价格大幅度上涨,也导致全球比如芝加哥市场的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这种上涨的信息传导到国际市场以后,对国内市场是市场预期变化的影响。
农民按兵不动,粮库、粮食加工企业也不敢轻易入市,一时之间农民手中的粮食反倒成了有价无市的商品。农民惜售,粮食加工企业也按兵不动。
一块三收你要到工厂就一块三毛四五了,不烘干,按现在这水分,大米出厂价都得在一块九毛五六,再加上企业的管理费用,没有竞争力,现在苏北的大米一块八毛五就上市了。企业压力很大,所以现在你看为什么黑龙江大的加工企业它没法去收粮。
作为国家粮食收购的主力,国有粮库如今也不敢轻举妄动。过早入市,大量购粮恐怕会进一步太高粮价,进而助推大家的通胀预期。但完不成今年粮食收储任务,可能会影响到将来国家调配粮食的主动性。何去何从着实是个难题。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对稳定我国物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央储备库有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就相当于一个调节器,当粮价低的时候,它敞开大门,以保护价托市。当粮价涨幅过大的时候,它又入市抛售平抑价格。当然,国家储备库也是企业也需要考虑成本,毕竟最终如果有损失,也需要国家承担。
黑龙江省粮食局农村处处长高士表示在市场博弈的过程中,供求双方都应该积极入市。他说:“”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们还是要保持国家粮食市场的稳定,这是第一位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加工企业积极入市开展收购,农民也要克服惜售心理,自己认为合适的价格以后呢也要积极地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