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作物秸秆开发新能源 避免粮食过度消耗

发布时间:2010-10-26

  近年来,利用生物质原料进行能源和化工产品开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的一些粮食主产区纷纷将其作为提高农业产业增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推进。2000年,中国投资建设了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厂,利用玉米等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随后,一大批生物质能源和化工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随着国际粮价上涨,对生物质的开发引起了国际争论,要求叫停生物质开发以缓解粮食危机的声音此起彼伏,并引起了联合国相关委员会的关注。 2007年7月,中国农业部出台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年-2015年)》,明确提出始终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第一任务,开发能源作物应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前提。大批的中国企业开始调整战略思路,寻求对非粮原料的开发。

      在对非粮原料的寻求中,作物秸秆、玉米芯、树木枝丫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以玉米秸秆为主的作物秸秆更体现了很高的综合开发价值。一场“秸秆能源化”浪潮在中国生物质能开发产业中兴起。 今年7月8日,吉林省蛟河市凯迪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项目正式奠基,该项目计划投资超过50亿元人民币,将利用蛟河当地的秸秆资源进行能源深加工,包括生物质能发电厂项目和年产50万吨至100万吨的生物质汽柴油提取项目。项目投资方武汉凯迪公司已在湖南、湖北、贵州等省区建设了11座生物质能发电项目。

      秸秆成为生产原料也给农民带来了惊喜。华能集团在长春建设的生物质热电厂每年需要处理农作物秸秆20余万吨,仅秸秆收购一项,每年就可为当地农民带来近5000万元的收入,并且秸秆燃烧后产生的底灰也将全部返还给农民作为肥料。而在过去,这些秸秆资源除去被农民烧柴利用外,大部分剩余秸秆秋收后扔在地里被白白烧掉。

      一些专家表示,中国的秸秆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像吉林、四川等粮食大省每年的秸秆产量都在4000万吨以上,但目前平均利用率尚不足10%。

      利用玉米秸秆制成的5碳糖和6碳糖,利用率高,成本低,生产过程不用酸和碱,具有清洁、环保、节能等特点。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市场分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