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推广“全膜玉米”技术获丰收
陕北旱地多,十年九旱是基本特征,常年农家种的最多的是荞麦杂豆之类耐旱作物,单产水平仅50—100公斤左右。今年白于山区的“全膜玉米”获得史无前例的大丰收,把陕北的旱地潜力一下挖掘了出来。通过多地测产,今年在陕西11个县区推广的7.5万亩“全膜玉米”,每亩最低产量600公斤。这表明干旱地区完全可以实现粮食高产,由此找到了我省粮食大幅增产的新路径。只要有政策扶持,仅榆林和延安两市,就可开发500万亩。
陕西省整体旱地比例大,约占总耕地的三分之二。专家认为,“全膜玉米”技术的运用,把我省过去只依靠水地变为水、旱地共同增产新局面。旱地每亩可新增产量300—400公斤,仅此一项陕北至少可再贡献粮食 15亿公斤,可望成为我省新粮仓。再加上其他地区的推广,全省粮食总量将结束二三十年的徘徊局面,从110亿公斤上下,迈上130—140亿公斤的新台阶。
定边学庄乡高庙湾村2000多亩地中现场测产,每亩产量竟高达 844公斤。吴起县共种“全膜玉米”3.3万亩,该县测产,每亩900公斤以上的723块,超过“吨产”的14块。
据介绍,两年前陕西省学习甘肃经验,小范围试种“全膜玉米”,连续获得成功,今年陕西省农业厅便在陕北最旱的白于山区大面积推广。山区的农民说:其实“全膜玉米”投入并不大,仅比过去的“地膜玉米”多投入40元地膜钱,扣除全部投入,每亩纯收入800—1000元没问题。每个农家种几十亩的很普遍,仅靠种玉米就可收入2—4万元,农家自求发展的动力很足。
据了解“全膜玉米技术”全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覆膜、播种基本用机械完成,并不费事。与过去“地膜玉米”不同的是,一是全膜覆盖,二是覆膜时间前移到冬日降雪之前或消凌(二三月)时段,由此解决了保地墒保全苗问题。用全膜加双垄沟,不但阻隔了水分蒸腾,还集水避旱、提升地温,促进玉米提前成熟,避免了霜冻的侵害。该技术在干旱区的山涧地、台田(梯田)和淤地坝田都很适应。难怪当地农民感叹:新技术真让旱地赛过了水浇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