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中低产田努力改造 促进粮食增产
发布时间:2010-10-04
黔东南州虽然是农业大州,但水稻生产长期处在中低产状态。全州201万亩水稻生产田60%属中低产田。平均亩产大部分都在400公斤左右,最低产量仅300来公斤。近年来,州委、州政府要求农业科研部门加大科研力度,促进水稻增产增收。为把项目实施好,州农科所专门组织技术力量,到示范点指导农户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实施先进的旱育秧技术和超高产栽培技术及先进的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通过努力,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日,黔东南州农委、州统计局等单位对今年该州农科所在黄平新州晒金石村、凯里大风洞村等地实施的中低产水稻田超高产示范项目进行了实割实测验收,亩产最高达到了774公斤。这预示着黔东南州中低产田粮食增产还有明显的空间。
在示范点看到,采取先进技术种植的水稻与传统方式种植的水稻有明显差别,产量相差在两百公斤以上。即使是最差的田块,产量也比传统种植的要好。看到了差距,示范点的农户希望,州里多组织农技人员到农村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技术,并表示今后将按照农技人员的技术要求,改进种植模式,实现增产增收。
该州农委负责人认为,中低产田实现高产的示范效应,给全州中低田实现超高产提供了依据,这表明黔东南州粮食增产还有明显的空间,今后全州将大力推广实施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促进粮食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