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天气骤冷 恐影响玉米产量及新玉米价格
2009/2010年度玉米价格表现颇为强势,东北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好于大豆,玉米种植面积呈增加的态势。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8月份的预测数据,2010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056万公顷,较上年增加10万公顷,增幅为0.3%;预计2010年中国玉米产量为16800万吨,较上年增加403万吨,增幅为2.5%。根据美国农业部最近预测数据显示,2010/2011年度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080万公顷,产量为16600万吨,比2009/2010年度产量增加1100万吨。
7月中下旬玉米深加工开工率下降,终端产品供给相对减少,未来中秋、国庆节日需求的潜在刺激,淀粉、酒精等终端产品价格在8月呈上涨的态势。目前吉林淀粉价格在2750元/吨附近,较上月上涨100元/吨左右;酒精价格在5800元/吨,涨幅在200元/吨之上;山东地区淀粉价格在2900元/吨,也呈上涨的趋势。目前综合测算玉米深加工利润水平应该在200元/吨左右(深加工产品包括淀粉、玉米胚芽、蛋白饲料以及玉米麸皮四部分),预计十一之前仍会保持较高的开工率,总体来看今年的玉米工业需求会有一个明显的增长。8月份生猪价格涨势趋于稳定,而畜禽及鸡蛋价格在8月份涨势明显,受后期双节消费的刺激,9月份饲料消费仍会保持相对旺盛的态势,这将是后期对玉米价格的一个有力支撑。
8月份东北汛情缓解,由于涝灾影响一条线,并不如旱灾旱一片那么严重,市场普遍认为本次涝灾影响有限。由于今年玉米生长期相对偏短,扬花期又遭遇长时间的阴雨天气,8月中旬降雨过后吉林等地气温有明显下降,积温不足是考验后期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可能会导致玉米棒子和玉米籽粒小于正常水平,不过最终结果还要等到9月中旬籽粒完熟后才能确定。8月中旬,华北黄淮产区玉米已经杨花进入灌浆期,8月中下旬普遍降雨,缓解了前期局部出现的旱情,总体来看玉米长势良好,后期如果光照充足,灌浆饱满,华北玉米质量应该有保证。
8月初国际玉米市场继续炒作俄罗斯粮食减产,但随着加拿大小麦产量高于预期和俄罗斯否认粮食进口的传闻影响,相关炒作逐渐平息。进入8月中旬后高温以及过量降雨对美国部分玉米生长造成影响,市场预计美国玉米单产会有所下降,再度给CBOT玉米期货价格提供了支撑。但8月份美元反弹、原油期货价格走弱制约了玉米价格涨幅。随着CBOT玉米价格在8月份的上涨,进口玉米的价格优势完全消失。截至8月底美国玉米到岸完税后的报价在2150元/吨附近,比南方港口玉米价格高出50元/吨。此外,据海关统计,7月份我国玉米进口量为19.38万吨,1—7月份累计进口28.18万吨,进口玉米主要来自美国;7月份我国出口玉米1.22万吨,1—7月份累计出口9.24万吨,主要出口朝鲜和日本。
9月份国内玉米价格仍然以稳为主。东北市场粮源紧张,玉米价格仍会保持坚挺;华北黄淮玉米粮源相对宽松,新季玉米长势基本正常。最新天气预报显示未来三天,西北地区东北部、内蒙古大部、东北大部、华北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4~8℃,局部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以上;7日早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北部的部分地区将出现初霜冻。急速变化的天气恐将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也给新玉米上市后的价格走势增加了一些不确定因素。
相关阅读:大范围急速降温对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