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年也要保证粮食安全
看着庄稼长势喜人,五常市种粮大户石振民异常高兴:“没想到啊,春天那么大的灾,夏天还能有这么好的苗,秋天的收成一定差不了!”
据有关部门检测,哈市三大粮食作物长势明显好于去年,苗齐、苗壮,丰收在望,不但让广大农民心里有了底儿,也为全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哈市农民经济收入六成以上来自农业,保证粮食安全是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基础
粮食生产,是哈尔滨市农业的优势,近三年相继实现194亿斤、200亿斤及220亿斤总产目标,2009年达到创纪录的226.2 亿斤,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考虑资源状况、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等综合有利因素,以及食品工业未来发展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哈市将2020年粮食生产目标确定在260亿斤的高水平上,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全国及全省产粮大市地位。
粮食增产,就意味着农民增收。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去年,哈市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为66.9%,证明哈市农民在经济收入上仍然以土地经营为主,种植业关系着广大农民的收益、农村社会的稳定及城乡的协调发展。
记者了解到,今年初哈市虽然遭遇罕见异常天气,但由于全市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顺利战胜自然灾害。目前,全市大田和水稻秧苗长势良好,特别是处于第一、二积温带的农作物长势均好于往年。如不出现特殊情况,哈市可望迎来大灾之后的又一个丰收年。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影响哈市粮食生产安全
农业专家提醒,战胜罕见自然灾害固然可喜,但在异常天气状况下也暴露出制约哈市农业生产的诸多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哈市永远都不是农业强市。
专家们认为,哈市农业生产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农业田水利基础建设严重滞后。在严重的春涝面前,由于没有田间排涝工程和大型排涝设备,田间积水只能靠日晒风吹,很大程度上延迟了春耕生产进度。不加大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再遇今春的自然灾害,哈市农业生产依然被动。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源。但长期以来,农民放弃有机肥耕作传统,对耕地不施用有机肥,过度依赖和长期施用化肥,致使耕地土壤板结、酸化呈上升趋势,造成土壤退化,也从另一个方面加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同时,哈市现有1490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改造,而每年只能改造30万亩左右。多种问题叠加,严重制约哈市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有关专家还指出,由于哈市农村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绝大多数农民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攥”不成“拳头”,面对严重自然灾害无能为力。据统计,目前哈市拥有各类农村经济组织2010个,成员6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不到1.2%。还有98.8%农民在分散生产经营。因此,加强农村各类合作组织建设,特别是构建一批大型农机合作社,是哈市解决农民家庭经营“散、小、弱”等问题的关键。
专家们认为,只有先解决好农业生产组织化问题,农田基本建设、农技推广等长远问题才能顺利解决。
在今春的异常天气考验面前,哈市举全市之力,交出了一张完美答卷。但考验远没有结束,只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切实把握农业发展规律,只有不断赢得农业生产和发展的主动权,哈市才能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实现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